上一页招生专业首页

2017年志愿填报工作已经结束,回顾今年在工作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报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老问题中也蕴含着新变化,以往,北京、天津这些一线城市的家长比较关心学生专业选择问题,今年,在其他以往更重视院校层次的地区,家长也开始关心孩子的专业选择问题。当然,这与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走高,而就业率逐渐下滑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家长们希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好专业,但很多父母对专业的了解比较单一和盲目,他们的渠道主要是参考就业率、排行榜以及听从亲朋好友的推荐,最终,难免落入“热门”专业、“高薪”专业、“高就业率”专业就是好专业的选择误区上。从我接触的家长来看,选择专业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望文生义选专业

曾有一名考生,高考填报专业时选择了逻辑学这一专业,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退学了。这位同学数学成绩特别好,一心想数学专业,以期将来能继续在数学领域进行研究,可等入学后,他却发现这个“逻辑学专业”并非数学类专业,而是一个哲学专业,面对着不喜欢的专业,他不得不退学复读,走进“高四生”的队伍。

这位考生就是望文生义,从专业的名字想当然的去理解专业,而没有去认真的查找这个专业属于哪个门类,学什么,将来做什么,自己误导了自己。

优选名牌大学专业

考生和家长不能只盯着“名牌”二字,认为名牌院校开设的都是强势专业。大学中的专业,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强势专业、一般专业、弱势专业。即使是名牌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包括这三种特质。考生和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学校综合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某一专业发展的非常好,这样的学校含金量也不低。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这一专业并列。

选择“就业率高”的专业

把“就业率”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依据时,家长朋友们不能仅凭就业率的数字高低来做判断。

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需要拿到用人单位的报到证才算是就业了,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无论学生是打算自主创业还是将来做自由职业者,只要学生离校时向学校提供了一个今后的就业去向,都被视为就业率的统计依据。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很多大学把考研人数也计入就业率中,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隐性就业”。因此大学统计出来的就业人数里,不仅包括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还包括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的人数。这个就业率数字并不能代表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各类专业就业率的实际定位也有一定的差距。

选择“热门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也就是那些家长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度高的专业。如,金融、外贸、财会、计算机等专业,多年来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之所以受到考生家长青睐,主要是因为考生和家长认为其就业率比较高,对应的就业行业环境好、待遇高。

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热门”专业受热捧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招生计划数引起的。因为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以上专业,招生计划数多,必然在报考人数上蔚为壮观,俨然“热门”。但这种“热门”专业的开设也给毕业生造成了就业压力——“供过于求,就业撞车”。“热门”专业报考时,招生计划数远远多于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热门”专业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只能是部分人的“热门就业”。

选择“高薪职业”对应的专业

既有“前途”也有“钱途”,是很多家长给孩子选择专业的标准之一,他们经常会参照网上的一些“高薪职业排行榜”,以职业定位来筛选专业。专业不完全等同于职业,不是大学读了什么样的专业,未来就会做什么样的工作。在实际就业中,直接从事和自己在大学所学专业对口工作的人并不多,能一次就业到位的人也不多。专业与职业联系紧密的多是些工科类专业(如土建类、航空航天类)和医学类专业,即便是这些专业,对口率达到40%就已经是非常高了,大部分专业的职业定位是模糊的。

好专业也不完全意味着高薪职业,只有吻合自己个人特征的,才能成为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选择专业需要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家长朋友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如果家长对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过去成功的经验过分执著和强势,就会把孩子未来的发展限定在自己想象力和经验的范围内。

上一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与就业前景

下一篇: 报考人数最多的会计学,如何称为万里挑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