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18岁,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选择吗?”抱着这种怀疑,很多父母义无反顾地冲在了孩子志愿填报的“第一线”。但是,这样看似一心为了孩子好的初衷,真的正确吗?
案例一
默默从小理科成绩很好,在父母心中是个聪明的孩子,对理科有特别的敏感性。选专业时,父母着重考虑与理科相关的,希望发挥她的专长。默默对于究竟考哪所大学和专业一直拿不定主意,最终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数学专业。虽然她学起来并不费劲,但越来越发觉自己真正想学的、感兴趣的并不是数学,而是新闻摄影专业。
分析
上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是很多父母都存在的:“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孩子本来的模样,甚至相差甚远。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并不能做到全部真实客观,可能包含着自身的期望,也可能受孩子曾经表现的影响。例如,父母期望孩子敢闯敢干,会忽略孩子感性的一面;孩子曾表现出理科的特长,父母就会忽略孩子对文科的热爱。
支招
最了解孩子的人永远是他自己。高三生大多已经成年,虽然涉世未深,但在“了解自己”这一方面有时比父母做得更好。填报志愿时,如果父母希望给孩子一些建议,要充分与孩子沟通。当孩子无从选择时,父母要扮演好分析者的角色,不要充当决策者。
案例二
看着婷婷高三学习十分紧张,且睡眠不足、不断生病,妈妈下决心为女儿选一个轻松的专业。于是,在没跟女儿商量的情况下,她帮婷婷选了一个轻松且好就业的专业。但开学才两个多月,女儿完全不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再次因为学习压力病倒了。妈妈看着生病在床的女儿万分心疼,不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错了。
分析
报志愿、选专业、选行业的目的是什么?有的父母认为,选专业无非是为了就业,因此往往会从工资水平、辛苦程度、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期许等方面衡量。这样的专业选择体现了父母的生活观,附带着父母未实现的理想或由于不满足现状而产生的补偿。而这恰恰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他对未来生活的规划,造成孩子抵触和厌学等问题。
支招
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冲突很正常,但父母要尽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与孩子尽早沟通解决。沟通的目的是相互了解,而不是将孩子的想法“一棒子打死”。父母可分享自己对生活、工作的理解,引导孩子不断往自己的想法上靠近。对于已经成年的考生而言,这样的讨论、辩论十分有益,能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迷茫。
案例三
“高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上大学吗?为什么不能让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呢?”成成和妈妈因为填报志愿争执起来。成成的高考成绩还不错,比他想报考的专业录取分高了很多。
报志愿时,妈妈认为以成成的分数完全可选一所名牌大学,对以后找工作更有利。但成成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浪费了将近100分,太可惜了!”妈妈和成成都坚持自己的选择。
分析
分数确实左右着很多考生和父母的选择,有些本来商定的志愿也会根据分数而修改。成成妈妈的心态可以理解,既然有实力,为什么不能进一所更优质的学校呢?根据分数或招生人数报志愿,考取的可能性大,但不一定适合孩子。看似考取了好学校,却让孩子失去了学习主动性,究竟哪个更值得呢?
支招
父母要放下功利心,平静地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如果父母真的为了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就不要太在意分数的得失。父母也要反思:为什么分数能这么轻易让自己变得不淡定?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要把它强加在孩子身上。适合孩子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分析能力,更要相信孩子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平行志愿的志愿填报模式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多年,但对于新一届的考生和家长来说,仍是第一次面对填报志愿的各种专业术语,感到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是在所难免的。要做好这道意义重大的选择题,首先要搞清楚平行志愿的基本概念和录取规则,并掌握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几大诀窍,才能把握准志愿填报的大方向,把博弈风险降到最低。
高考志愿填报诀窍
诀窍1:一定要“保底”
各批次志愿填报注意落差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也不是“平行录取”。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有自然顺序,并不是只要成绩达到所填报的4个平行志愿院校录取条件,就 可能会被4所院校同时录取。实际上,只要考生档案投到一所志愿高校后,就不会到其他高校,对每个考生而言投档录取机会仍然只有一次。
比如考生A,他第一批次填报的志愿依次为同济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在实际录取中,教考院首先对所有考生按总分排序,从高到低逐个对考生按所填报的“平行志愿”进行检索。检索考生A时,先看其成绩是否到了同济投 档线,如果未过,再看外贸学院,如果到了,那考生A就被投到外贸学院。档案一旦投出,之后的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就不再检索。这就是所谓的“机会仍然只 有一次”。
但如果考生A最终因为志愿不愿调剂等原因未被外贸学院录取,档案退出时,他只能进入征求志愿。如果征求志愿未被录取,就只能落到下一个批次录取。
因此,上海教委副主任印杰网上解答今年高考政策时强调,考生在填报各个批次的志愿时,一定要注意落差。也就是说,各志愿不能是录取分同等档次的学校,一定要找一两个自己能够接受的“保底”学校。
印杰说,尽管平行志愿降低了志愿的博弈成分,但也不能一味地冲,每个考生应该研究以往几年各学校的录取分,划一划每个学校所在的层次,填报时不 能颠倒,比如以往A学校一直比B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你却把B填在A的前面,这种志愿等于是无效志愿,白白浪费一次机会。还有,最后一个志愿必须要保守, 否则你可能会掉到下一个批次。
诀窍2:选准“参考值”
注重学校录取平均分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根据自己一模、二模的成绩,看看自己在区、学校、班级的排名,咨询老师往年该名次段考生的去向,掌握自己可能被录取的学校范围,然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在这个范围内做选择。
华东师大招办主任周鸿建议,在选择可填报的学校时,要选准“参考值”,即在参考往年录取情况时,既要看高校及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更要看高校及专业的录取平均分,并尽可能淡化“最低分”概念。因为“平均分”的高低,最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一所高校的实际情况,更有参考价值。
周鸿还提醒考生,选择“参考值”不能只看前一两年的分数,否则容易产生误区,因为学校的录取有时也分大年、小年,最好查找该院校前三四年在上海的录取平均分,再将这个平均分折算成当年考生考分的位次。
诀窍3:慎写“不服从调剂”
只要在填报志愿时,注明专业服从调剂,分数达到投档线,现在上海一本、二本学校一般都承诺百分之百不退档。
东华大学招生办主任陆忠平介绍,实行平行志愿后,投档到高校的考生分数“扁平化”,被录取考生之间的分数往往更为接近,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分数段 内。在考生集中报考某个重点院校的某个热门专业时,这一现象会特别突出,那么高校在安排专业时就比较困难,很多考生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要想不落选,这时 就只能依靠调剂录取。
而调剂又会遇到一个问题,很多高分考生由于担心被调剂到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倾向毫不沾边的专业,所以在填报时选择不愿服从调剂。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的招办老师出于对考生负责,在专业调剂时都会很慎重,尽量选择与所填报专业倾向接近的专业进行调剂。
很多学校首先会看考生报考学校的专业大类里是否还有某些专业有剩余计划。如果有,学校会选择这些专业进行调剂。但如果考生考分到了某所学校的投 档线,但没到所填报专业的录取线,一旦考生注明不愿调剂,则面临被退档的风险,就没有机会投到其他志愿学校,直接进入征求志愿,所以,对于“不服从调剂志 愿”必须慎重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