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过,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考生进入到关键的第二轮复习,对于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最重要是讲究复习效率。
以2016山东卷为例,我们来看看文言文阅读中如何分析整篇文章。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B项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错误。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非“制度”。
比对法巧解概括分析文意题
一、比对人物
文言文的选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故事情节中会涉及一些人物。命题者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构成张冠李戴。解题时应理清“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如2014年天津卷第12题C 项“作者
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中“徐谦尊是游侠士”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可知,C项属于张冠李戴。
二、比对时间
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位”的陷阱。如2012年山东卷第12题C 项“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由原文“兴没后,帝思其言”可知光武帝在阴兴去世后,回想起阴兴的话才提拔了二人,当时并没有答应,显然C项时间错位,故错误。
三、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混乱”的陷阱。如2013年山东卷第12题B项“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由原文“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可知“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地点有误,在环中亭章三益可弹琴、下棋、喝酒,而不是“三个亭子”。
四、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如2016年山东卷第12题B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中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五句话可知,“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形制”,而非“制度”。
五、比对信息有无
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如2014年山东卷第12题D项“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中“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有误,由原文“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可知,D项属于无中生有。
六、比对因果关系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如2015年山东卷第12题B项“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中的因果失当,由原文“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可知,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