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文言阅读首页

     背诵总篇目调整方式:

  背诵总篇目由64篇增加到75篇(段)。

  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

  初中原45篇背诵课文,删1篇换2篇增13篇,例子具体如下:

  (1)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3)增:①《庄子》一则②《礼记》一则(虽有佳肴)③《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④《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⑤《湖心亭看雪》⑥《河中石兽》⑦《十五从军征》⑧《登幽州台歌》⑨《木兰辞》⑩《黄鹤楼》(崔颢)⑾《卖炭翁》⑿《满江红》(秋瑾)⒀《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礼记》一则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上一篇: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方法与技巧之二

下一篇: 浅谈文言文翻译技巧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