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报考志愿时要对高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专业相关制度等作充分了解和分析,掌握各种有用信息,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作合理的定位,把专业选择与个人特质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规避风险,增加录取机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生注意:
1、关注计划变动
高校的招生计划是考生首先要关注的信息,招生计划的变动将直接关系考生录取的机会。如:学校计划招生3520人,其中在浙江招生2560人,招生计划的投放倾向于重点专业和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在浙第一批招生计划新增100余人,增加了浙江考生被录取的机会。第一批(含提前批)共有16个专业: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法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工程管理。这些专业分别属于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或博士点相关专业等,都是学校的传统强势专业。
2、关注转专业等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制度将决定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一些影响学生个人发展的管理制度更需要关注,如转专业制度、双专业制度等。一段大学学习之后,随着对自己的特长、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理解的逐渐加深,一些学生就有了调整专业的需求。学校把竞争激励机制和创新意识引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改变高考专业定终身的现象,学校在一定条件下为品学优,或者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有某些特长的学生设置了3次转专业的机会,比例一般为专业的30%。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攻读双专业,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势,以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理性选择专业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考生应把学校、专业的选择与个人特质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理性地进行选择,不必过于纠结专业的选择,也不要一味追求“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通过转专业和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来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只要学生能够努力,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为您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历年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通过修读的第二专业成功就业并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前景。
4、关注就业前景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家长与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多地关注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学校是我省财经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省属高校中首屈一指,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排名中我校进入前三甲,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和我校依次位居第1名、第2名和第3名。2014年ATA考试测评研究院与《光明日报》、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校通用就业能力排行榜中我校毕业生通用就业能力位列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和浙江省高校第1位、全国高校第12位。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呈现了明显的财经特点,财经类行业的岗位比例历年来超过50%。这些都是我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有力体现。
5、关注优惠政策
考生应该仔细阅读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根据自身情况用好学校的招生政策。如:我校今年面向新生设立“双财”奖学金,第一批平行志愿报考我校,达到学校招生章程规定排名条件的考生,可以获得人民币100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奖励。在思想品德、竞赛、体育等四类考生,达到我校招生章程要求的,高考成绩达到我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平行志愿报考我校者,保证录取且满足第一专业志愿。
通过以上步骤的充分了解,考生要做的就是要把希望就读的高校录取情况与自己排名进行比较,确定自己的大致位置。在平行志愿这个角度考生可以略微“高报”冲一下高于自己考分的院校,将自己最希望就读的院校填报在最前面,但院校间志愿一定要拉开梯度,切不可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