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怎么看清华什么的降分录取农村孩纸。我只能说觉得挺搞笑的。
看起来很美好,很有看头。但是却不是解决中国教育公平的真正有效办法。所以,就看看热闹好了。
好吧,刚才没说清楚。
其实,我觉得可以简单来描述中国教育不公的问题根源,教育不公虽然看起来是分配不公,当然也是供求不平衡导致的,如果供过于求的话,大家都有充足的资源,也就不存在不公,而是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级境界,大家按需发展,人自由发展。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供应端受到了严格的把控,以公办为主,以民办为辅。但是,学生在公办民办之间,在公办与公办之间并不存在转学和选择的自由,用户转移非常困难,导致民办不可能与公办竞争。如果不放开办学上的各种管制和政策壁垒,那么,民资进入有限,供应必将有限,因为作为政府附庸的教育事业单位,既然学生流失难,就没有改进服务的动力,而只有媚上的动力。
那么,这种公办名校在招生上的小花招,也就不足为道了,因为这只不过是在分配上的一些动作,既然可资分配的资源本已经由于各种限制而非常不足,那么,分配上的小花招总是会变成权贵牟利的手段和经手人的揩油渠道。当然,既然这么大尺度的降分,也是可以增长农村孩纸的份额的。北京孩纸分数低,所以份额一直比较高嘛。天津亦然。
但是,你的份额总不能达到让人充分满足的情况对么?只要是这么些有限的投入,何况,2014年的教育预算还有1000多个亿没有花出去。我呵呵了。好像我们已经达到能让人自由发展的阶段了,教育预算花不完,这是什么样的怠惰的教育主办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和所谓免费午餐,多背一公斤,还有各种支教,以及代课老师问题,比起来,好像挺不和谐的呀。但是他们还好意思说确实没办法花出去。
所以,教育公平的问题,不是狮子给一群狼分一坨肉的问题,而是,狮子如何放开草原,让狼自由去觅食的问题。
太难受了,看到这种拿农村孩子来炒作噱头的大学和他们制造的新闻。
把邓小平同志说的人民群众日益膨胀的文化需要摆在一边,不考虑去增加供应的多样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和市场准入及竞争的公平性,继续考虑由国家和政府把持和管制着这块蛋糕来分。有什么毛用么?你不能满足别人的多样性教育需求,强行让别人适应你统一的高考分配系统,拉进去搞管理和培训,那还不如全国学大寨呀,上山下乡来的好玩呢,至少还接近大自然!有些人一讲各种什么政策上的不公和门槛,就要说是为了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我觉得挺懒惰的。你为什么不想辙去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扩大到无限呢?那时候你不要来烦心管分配了,你自己要拿卡要也都有了。而且事实上是,有钱都不去投资,还有1000多亿红晃晃的人民币的教育预算没花出去。
也是醉了!是我们教育资源已经太多了么?如果是太多了,又何必对农村学生降分,来促所谓公平呢?
人民公社饿死人,分田到户撑死狗,开放和激发个体及私人做生产的活力,不是解决“有限”问题的成功经验么?怎么到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圣餐服务领域就不这么干呢?又或者也是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