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总体方案的“伪命题”实质再次被点出
央广这篇长篇文章引用了不少专家观点,晨雾认为只有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一针见血地地点出当前全国执行的国务院转发四部委的所谓异地高考方案的“伪命题”的实质:
于涵:进来考试有多少外地人,各个大学就必须再多投放多少名额,不损伤原有的本地人的利益,新的问题也会产生,大学招生的总量来讲,有可能并没有增加,给这个地区多投放的这些计划,很有可能就来自于原来的户籍省份,所以本身来说这确实是个两难问题。
目前异地高考方案还没有真正展开,这个问题还看不清楚。如果真正按照国务院转发四部委的异地高考方案展开之后,其“伪命题”实质和隐含的巨大不公平将逐步暴露。关于这个问题,晨雾在2013年1月1日文章《异地高考方案隐含着巨大的高考不公平》已经做过了分析:
到了异地高考问题上,很多人仍然十分错误地沿用了把相关人群分为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两个权益群体。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当异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无论门槛高还是低),与异地高考相关人群悄悄地发生了分化,变成三个权益群体:流入地本地户籍群体、流入地非本地户籍群体和流出地户籍群体。千万不能继续误认为后两个群体的权益是一致的。异地高考讨论到今天,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前两个权益群体身上,没有人去关注第三个群体,也是最大的一个群体的权益。这个群体是真正在自己户籍所在地兢兢业业地建设家乡的群体,但是异地高考的成功与失败都不会给她们带来任何权益的改观。甚至会侵犯他们现有的一点点权益 ---- 针对放开了异地高考,可能会引发在流入地考生增多,从而影响流入地考生的权益,教育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这样的问题会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予以考虑(2012年3月5日《新京报》)。很明显,前两个权益群体的矛盾需要牺牲第三个群体的权益来平衡和弥补。这里隐含的巨大不公平,只不过第三个权益群体自身尚未发觉而已。
无论在任何一个省区市,无论门槛定得有多低,只要有非户籍考生流入参加高考,本地户籍考生的现有利益(暂且先不讨论这种既得利益是否合理)必然受侵。按照教育部异地高考思路,为了“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的思路,教育部会向流入地调拨一部分招生计划,以解决流入地考生利益受损的问题。
这部分招生计划从哪里来?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已经点出:“大学招生的总量来讲,有可能并没有增加,给这个地区多投放的这些计划,很有可能就来自于原来的户籍省份。”换句话说,比如河南籍随迁子女在京高考,需要从包括河南在内的流出地抽取招生计划,使得河南省本地考生权益必然受损。
流出地群体权益必然受损!这可以看出异地高考方案的未来前景如何。如果各省的异地高考就像2013年这样不冷不热地维持着,也许还看不出什么来。一旦稍微有一些大的推进,一旦涉及到招生计划的较大调整,异地高考方案设计的重大缺陷将暴露无遗,会造成更多、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