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31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专家论点 > 正文内容

志愿填报制度改革与高考录取率有关系吗?

作者:  时间: 2017-06-03

志愿填报制度改革与高考录取率有关系吗?

 

晨雾 / 

 

一.任何志愿填报制度都无法改变高考录取率

 

“志愿填报制度改革与高考录取率有关系吗?”。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讨论?前些天与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了这个问题。说有些专家的言论对家长们有误导,比如说目前志愿填报有各种形式,除了我们熟知的顺序志愿、平行志愿以及它们的组合以外,还有考前填报、考后填报。同为考后填报,又分为估分报志愿和知分报志愿。有专家故弄玄虚,说认真研究和改革志愿填报制度能提高高考录取率。我们对此笑笑而已。因为这种说法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高考录取率就是录取人数占考生人数的比例,它只与录取人数和考生人数有关。在不考虑扩招或者减招的情况下,当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确定之后,高考录取率也就确定了,任何高明的志愿填报制度都无法改变高考录取率。

 

二、家长们的误解源自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的讲话

 

但是1113日《北京晚报》发布文章《明年本市高考出分后填志愿》,披露明年北京高考四大变化,随后北京市教委回应: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关于报道所提的志愿填报方式、志愿设置、加分政策、自主招生等方面,均为未确定内容。如今十多天过去了,官方仍然没有定论,但是家长们议论却较多。特别是在考前还是考后报志愿问题上,仍然有人议论说考后知分报志愿能够提高考生的高考录取率。并且说是北京市教委官员说的。

 

    为此,晨雾仔细查了一下。还真的查到了根据。难怪家长们疑惑呢。高考志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来不得半点含糊。特别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你们讲的话在家长们看来简直就是“圣旨”一般。

 

1017日人民网报道(人民网报道截图在本文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在首都体育学院就考试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问题发表看法:

 

    要不要把高考平行志愿转为大平行志愿需要探讨。线联平表示,北京地区今年试行第一志愿平行填报两所高校制度,效果比较理想,一志愿录取率已达97%左右。将来是否改为多所高校并列第一志愿的大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问题也需研究,考前填报还是考后填报,预估成绩填报还是成绩公布后填报,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应充分保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我们不知道上面的第二段话是线联联平主任的原话,还是媒体记者转述的意思。虽然我们注意到了线联平主任讲的是第一志愿录取率,与家长们议论的高考录取率不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的。但是仅就 “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应充分保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这句话,以及这句话之前逗号前那句关于探讨志愿填报时间的语言背景看,这段话的表达也存在着误导。

 

这段话首先在提出了志愿填报的时间问题,有考前填报或是考后填报,有预估成绩填报或是成绩公布后填报。接着就说“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应充分保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这样极容易被家长们理解为志愿填报的时间对保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事实上,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对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几乎没有影响。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考录取结束之后考生大致处于几种状态:A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B是被非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通常含第二志愿和征集志愿录取)C是没有被录取的考生。而(A B C)是考生总人数。

 

第一志愿录取率 = A / (A + B + C)

 

怎样能够提高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呢?显然是增加A,减少BC

 

我们先分析考前填报与考后填报对考生录取有什么区别?考前填报志愿是参考考生的模拟考试成绩排名和考生平常情况对考生进行定位填报志愿,实际上是根据考生的真实实力报志愿。但是录取却是只能根据高考的那一次分数确定,因此存在考生对平时定位不准或者虽定位准确但考生高考偶然发挥失常造成的第一志愿落榜状况。但是请注意,这些第一志愿落榜的考生会被另外一些考生逐个“补位”,因此总体不会造成一志愿录取人数下降。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是完全参考高考成绩排名对考生进行定位,此前的模考成绩和平时成绩都无需再考虑,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是规避了自身定位不准或高考发挥失常的风险,考得好就高报,考得糟就低报,就这“一锤子买卖”。但是从总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看未必能比考前填报高。换句话说。考后填报与考前填报,被第一志愿录取的人数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不同考生对考前填报或考后填报适应程度不同,因此第一志愿录取考生的组成可能会有一点细微变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能说明同为考后报志愿,预估成绩填报还是成绩公布后填报影响也很小。

 

那是不是说志愿填报制度对第一志愿录取率就没有影响呢?这种说法也不对。从志愿填报制度来看,志愿填报的时间对第一志愿录取率影响很小,但是志愿填报的模式,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或者说是平行志愿实施的程度对第一志愿录取率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平行程度越高,第一志愿录取率也就越高

 

在顺序志愿情况下,无论是考前填报还是考后填报,考生的第一志愿只能填报一所学校,因此至关重要。无论是考生自身的排名定位不准,还是对目标高校定位不准,都可能造成第一志愿失利。第一志愿失利就意味着上述公式中的A减小,BC增大。第一志愿录取率就较低。

 

在实行平行志愿组合方式的时候(例如北京2014年),情况就好得多。由于第一志愿可以填报的学校多于一所并且互相平行关系,第一志愿的命中率肯定提高。比如2014年北京实行的平行志愿组合方式,第一志愿可以填报两所高校,考生只要将自己的定位把这两所学校“兜住”,无论被哪一所录取,都算第一志愿录取。因此第一志愿失利情况大大减少。上述公式中的A增大,BC自然减小。第一志愿录取率适度提高。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放宽了对一志愿学校命中的范围。

 

如果实行了完全平行志愿(即常说的大平行),例如1113日《北京晚报》发布文章《明年本市高考出分后填志愿》披露明年北京高考四大变化时候说的可以填报6-8所平行高校,由于不存在第二志愿了,这6-8所平行高校都算是“第一志愿”,考生只要将自己的定位被这6-8所高校“兜住”,无论被哪一所录取,都算“第一志愿”录取。失利情况更加减少。上述公式中的A更大,二志愿B不存在了,征集志愿C也变得更小。第一志愿录取率是最高的,甚至容易接近100%。一志愿学校命中的范围就更宽广了。

 

从顺序志愿,平行志愿组合,到完全平行志愿,平行程度越来越大,一志愿录取的命中率也就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用射击打靶命中率来比喻一志愿录取率,其实不是我们的枪法越来越好了,而是靶子越来越大了。靶子大当然容易命中。

 

由此可见,第一志愿录取率受到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受到考前考后时间填报变化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1017日人民网报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在首都体育学院就考试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问题发表看法时候讲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应充分保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虽然容易被误解,但是严格说还不能算是错误的。因为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既包括志愿填报模式(顺序志愿或平行志愿),也包括志愿填报时间(考前填报或考后填报)。但是线联平主任没有讲清楚,对第一志愿录取率发生影响的是志愿填报模式,而志愿填报时间对第一志愿录取率几乎没有影响。

 

由于北京是全国少有的坚持多年考前填报的省市(目前只有北京和上海了),而2014年北京市在原有考前填报基础上,实行了平行志愿组合方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进步。国务院高考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因此2015年北京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最受公众关注的应当就是志愿填报时间是否改为考后填报。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教委官员讲话中提到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就很容易被公众理解为在探索考后志愿填报方式。并进一步被误解为考后知分报志愿能够提高考生的高考录取率。而事实上家长们议论的高考录取率与1017日人民网报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在首都体育学院就考试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问题发表看法时候讲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又有所不同。

 

三、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以及北京市高招办关于一志愿录取率的定义是错误的

 

说到了“第一志愿录取率”,晨雾顺便还要特别解释一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这次在首都体育学院就考试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问题发表看法时候讲的“北京地区今年试行第一志愿平行填报两所高校制度,效果比较理想,一志愿录取率已达97%左右。”,以及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过去多年定义的“第一志愿录取率”都是错误的。对这个问题晨雾已经进行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更详细的分析说明可以看晨雾2014731日文章《一志愿满足率能否重新科学定义》,对此晨雾有十分详尽的论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线联平关于“一志愿录取率已达97%左右”的说法源自2014719日下午15:00北京教育考试院开放高招录取现场时候,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袁槐莲向媒体记者的介绍。720北京市所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据北京晨报报道:据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袁槐莲介绍,从统计数据看,一志愿满足率高达97%,比往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一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97%720日这个标题视同捷报充斥在北京各家媒体上。只是在提法上有些不同。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使用一志愿录取率来表述的,而其他媒体是用一志愿满足率来表述的。晨雾仔细研究,发现考试院今年的原始提法是一志愿满足率,往年的提法曾经是一志愿投档率。因此无论是一志愿满足率,投档率,还是录取率,应当说的都是一回事,这个97%就是线联平主任最近说的一志愿录取率。

 

我们拿2014719日下午高招现场出炉的录取数据不难看出这个第一志愿录取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014年北京高招一批次实际录取17494人(文科3165人,理科14329人)。其中一志愿共录取15557人;2014年北京一本招生计划共16043人;2014年北京一本上线人数为20528人(文科4039人,理科16489人)。(注:一本上线人数根据官方一本线估算)

 

15557 ÷ 16043 = 96.97%

 

这就是北京市高招办的2014年所谓一志愿录取率97%的计算依据。这里15557是一本一志愿录取人数,而16043是一本招生计划。按照高招办的定义,很显然,一志愿录取率 = 一批次一志愿录取人数÷一本招生计划。

 

我们知道,招生计划一旦确定就是一个不再随录取变化的数值。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等原因,每年的实际录取人数常常大于招生计划,因此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也会随之变大,因此按照上面式子计算出来的所谓一志愿录取率会虚高。发展到了极端情况,当扩招人数更多,使得第一志愿录取人数也随之增多,多到了大于招生计划的时候,算出来的一志愿录取率将大于100%。而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能排除有非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出现(第二志愿和征集志愿)。这样的结果将无法自圆其说(100%的一志愿录取率怎么还有出现一志愿落榜现象?)。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一志愿录取率的计算中没有出现考生基数,无从反眏出考生人数对一志愿录取率的影响。似乎考生人数无论多到什么地步,一志愿录取率都不受影响。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在上一节提出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第一志愿录取率 = A / (A + B + C)

 

A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B是被非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通常含第二志愿和征集志愿录取),C是没有被录取的考生。而(A + B + C)是考生总人数。对于一批次录取来说,(A + B + C)就是一批次考生上线总人数。

 

按照第一志愿录取率的定义计算2014年北京高考一批次的一志愿满足率只有大约76%:

 

    15557 ÷ 20528 = 75.78%

 

2015年北京市将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制度的改革。如果真的像1113日《北京晚报》发布文章《明年本市高考出分后填志愿》披露的那样实行考后知分大平行志愿,填报6-8所学校(虽然官方尚未确定,但是晨雾认为可能性很大)。北京市高考一志愿录取率还会继续提高。可是如果按照2014年已经达到的97%一志愿录取率作为提高的基本点,还有多大提高空间呢?非要超过100%不成?到那时北京市教委将如何解释呢?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如果提到高考录取率,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定义从来都是十分正确和清晰的。因为每年在高考前,当高考报名人数以及高考招生计划数据出台的时候,他们都能十分准确快捷地发布当年高考录取率的预估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这个十分类似的概念换成一志愿录取率的时候,怎么就会一下子“懵”了呢?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