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一系列推进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凤凰网教育独家专访一线名师郭建民解读新政。(《决定》全文)
专访嘉宾:郭建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高考革的重点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凤凰网教育:您如何评价本次的考试改革政策,作为一线教师您觉得在试行中自身会面临哪些考验。
郭建民:根据《纲要》精神,高考改革沿着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本人经历了77年恢复高考,同时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我感觉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仅要教好课、做好学生的综合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教师要从题海中把学生解放出来。
高考改革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强的学生,立足人的长远发展,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做得不完善。部分家长和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受到的教育是高考就是要拼时间、苦学,考上大学就好了。这种误区导致了“大一疯大二松大三蒙”现象的发生,媒体披露某“985”名校一次劝退近百名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事情发生在高校,但引发的原因却不仅仅在高校,中学教育同样有关。因此在高中进行学生发展指导势在必行。作为高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指导和升学发展指导,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凤凰网教育:新改革政策实行中学生会面临怎样的考验?
郭建民:目前的高考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它俩是不相悖的,从新课程高考来看试卷的呈现方式是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突出考核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很难得高分,这是在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因此从学生角度来看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注意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多动脑、多思考,做好学业规划,全面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潜能和发展方向,上好选修课,从生涯规划角度选好大学和专业,立足长远发展。
凤凰网教育:《决定》重点提到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您是如何看待?
郭建民: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破解重点校重点班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长期不懈地努力。从政策上来讲,不仅是不设重点校更要扶植薄弱校,向弱势群体倾斜。
如哈尔滨市近年在初中升高中时,实行配额制,辅助薄弱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挤名校;在高校招生中招生计划指标国家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贫困县单设计划指标,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设“自强计划”、“圆梦计划”等,这都是为教育资源均衡化所作出的努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扶植薄弱校,发挥名校名师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名校和一般学校建立协作校,名校的名师和普通校手拉手、结对子,在评优评职晋级等方面,政策上有刚性要求,相信随着政策的倾斜和薄弱校的扶植,教育均衡化这个难题将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