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单独招生综合素质(理工类)专业基本知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物理、化学为一张试卷,采取笔试、闭卷形式。
2、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物理满分为70分,化学满分为70分,共计综合试卷满分为14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各部分比例约为1:2:1,物理及化学各占50%。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等题型。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本考试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基本一致,又突出专业能力要求的原则,重视考生高中阶段物理及化学课程知识的积累,从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等三方面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侧重知识的应用。主要检测考生思维过程和方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1基本知识部分
1.1化学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1-20号)的名称、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原子构成。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5)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6)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和金属腐蚀的危害。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9)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认识一些常见的强、弱电解质。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0)了解水的电离,掌握离子积常数。
(11)掌握溶液pH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13)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
(14)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和酯化反应类型。
1.2物理
(1)掌握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2)了解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
(3)掌握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
(4)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5)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刚体的平衡条件。
(6)掌握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7)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
(8)了解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线。
(9)掌握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0)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
(11)掌握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12)掌握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阻的串、并联、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焦耳定律。
(13)了解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熟悉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熟悉安培力、洛伦兹力的公式;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4)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涡流。
(15)了解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有效值、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
(16)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
(17)了解表面张力、饱和蒸气压、相对湿度。
(18)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9)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2基本技能部分
2.1化学
(1)能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对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4)会应用元素周期表(长式)。
(5)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掌握工业上电化学知识在电解、电镀、电精炼的应用。
(6)会利用盐类水解原理,控制或促进盐类水解程度。
(7)能根据反应现象,进行常见离子的检验。
(8)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9)能在实验室制备一些典型气体(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10)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11)能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12)能书写和命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
(13)会鉴别典型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14)会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水处理。
(15)能应用合成氨反应原理对原料、设备、流程进行合理设计,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6)能应用化学原理解释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7)利用化学知识推断石油和煤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利用
2.2物理
(1)会计算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会分析生活中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3)会分析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现象。
(4)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
(5)会分析计算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6)会计算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
(7)会计算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
(8)会应用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焦耳定律。
(9)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多用电表。
(10)会应用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11)能用实例说明静电的应用及危害。
(12)会分析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压输电的道理。
(13)能举例说明电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危害。
(14)能在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
3综合能力部分
(1)对基本知识进行加工、有序存储、融会贯通,对工程技术中涉及的事物能辨认和正确描述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工程技术中的现象观察,运用基本知识解释说明“所以然”的能力。
(3)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找准切入点,将复杂问题分解、简化的能力。
(4)运用物理及化学原理解释安全生产、正确操作的能力。
(5)会使用常用工具,利用常用仪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014年单独招生综合素质(文史类)专业基本知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历史、地理为一张试卷,采取笔试、闭卷形式。
2、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历史满分为70分,地理满分为70分,共计综合试卷满分为14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地理学科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历史学科分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部分
Ⅲ.考试内容及要求
地理测试考试大纲
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合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
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区位因素。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的条件。
3、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历史测试考试大纲
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历史学科本着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考查、又要坚持考生的学科能力考查的原则,试题从难易程度上区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考核目标与要求
第一部分 古 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演内容及演变趋势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
(2)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主要表现
(2)书画的发展的代表人物
(3)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2)罗马法演变过程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
(2)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及过程、影响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范围
(3)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及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史实
(2)辛亥革命的影响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五四运功的过程及影响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主要史实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地解体和
(2)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影响
第三部分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影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内容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及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新经济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3)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过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