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12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写作素材 > 正文内容

高考技法构思篇之三——结尾设计

作者:  时间: 2020-12-23

古人有言,文章结尾当如“凤尾”,要如凤凰的尾巴一样简短有力、新颖别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赏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它能使文章更上一层楼,锦上添花。作为文章最易显现亮色的部位之一,我们应该加强作文结尾的设计。


『经典美文』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当停下了人生脚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
  我突然间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策略解析』
  文章结尾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静态和动态的炊烟,进而照应开头,点明炊烟里饱含的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无限的眷恋。形象而又深刻,唯美而又多情,叫人遐思,叫人回味。
  文章结尾,概言之,或映照文首,前后呼应;或点扣题旨,重申立场;或戛然而止,留有余味;或情景渲染,供人想象;或引申拓展,言近意远;或后记补白,亮明目的等。下面侧重介绍几种:


  1. 映照文首
  这种结尾方式一般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强化功能,对所写对象或所表达的主题进行突出强调;二是结构功能,前后映照呼应,使文章结构圆满,给人以清晰的脉络和复沓的美感。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开头和结尾: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看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一是“带上门出去”,一是“推门进去”,无论是行踪,还是妻儿的人睡,抑或是作者的情绪都做到了前后对应,表现出了一种对称性的美感。又如下面几则结尾:
 (1)《站在老屋的门口》,2009年湖北卷佳作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屋顶上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开头)
  ……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结尾)
  (2)《绽放自己的光彩》,2009年全国卷Ⅰ佳作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生命的玄机也就是找到自己的长处,绽放自己的光彩。(开头)
  ……
  不是每条河都可以汇入大海,但它可以灌溉衣田;不是每朵花都能被养在温室里,但它可以装点山间。重要的是,我们应找到自已的长处,绽放自己的光彩,因为我知道:农民和领袖的笑脸——同样灿烂!(结尾)


  2. 点明题旨
  点明题旨,又名卒章显志,也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萧乾的《枣核》在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表达了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又如下面几则文字:
 (1)《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佳作
  时尚如水,如酒,如茶。略一品味,滋味各尽,冷暖自知。(开头)
  ……
  时尚不应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白开水,时尚不该是名贵奢华,使人浑沌的白酒,时尚应该是雅致美好内涵丰富的香茶。茶,有人喜,有人厌,但包蕴着一种深沉的美感,是可以恒久流传的时尚,像茶一样的时尚更是干百年来始终存在的经典,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节剂,是人类审美的最终栖息地。(结尾)
  (2)《我与故事》,2009年重庆卷佳作
  点一把香烛,捧一脉花香,翻一页书卷,摄一袭情怀。于故事中,见其人,观其事,沽其华,滋其意,如是而已。(开头)
  ……
  我与故事,乐其中,兴其中,畅其中,其乐无穷;故事与我,给其享,释其华,居其达,其乐无穷。这是美丽,这是纯真,这是本意。(结尾)


  3. 情景渲染
  鲁迅小说《祝福》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朦胧中,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似乎看见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这是一段典型的情景渲染式结尾。通过情景描写,渲染出了旧中国偏远、落后、封闭、封建的山村里除夕夜的那种似热闹而实死寂,似吉祥而实险恶的氛围,呈现出的是浊重的愚昧气息和悠远的原始气氛,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情景渲染式结尾法通过描写或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同时还能对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又如下面几则文字:
(1)《想念凡·高》,作者白连步
  文森特·凡·高这个名字太沉重。每一次想起这个人,就感到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透不过气来,凡是感情丰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我爱他,不是同情,我没有他那样的经历,同情有时需要相似的经历。我更不敢怜悯他,我没有那种资格,需要怜悯的倒是我们自己。(开头)
  ……
  走过麦田,我听到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射进了凡·高的胸膛,他三十七岁。波德莱尔说,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结尾)
  (2)《邂逅古典,情思蔓延》2009年浙江卷佳作
  邂逅一首好诗,如在春之暮野;邂逅一首好词,如沐山之清泉;邂逅古典,情思蔓延,眼波流转,怦然心动。(开头)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傲慢不知能与谁共。落花暗暗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结尾)
  情景渲染是抒发情感的常用手法。运用此法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景”要营造得自然恰当,吻合于主题需要,而“情”要抒得真切动入。


  4. 追问拓展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追问拓展这种手法要么通过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要么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要么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其功能就是拓展文章的视野,升华文章的思想层次,引发读者作现实性的反思或更深层次的思索。
   (1)《触摸城市——遥远的抵达》,2008年浙江卷佳作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充满对这个城市的自豪。(开头)
  ……
  为了抵达乡村,现见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结尾)
  (2)《白纸善良》,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佳作
  人的心地,应该有雪一样的洁白,火一样的热情,太阳一样的光明正大。
  喧嚣,繁华,浮生叨扰;伪装,假面,笑里藏刀。冷漠包裹躯体,掩去了原始的品性。人生筑成盛大的假面舞会。
  孟老夫子的“性本善”经过时间的打磨,依旧掷地有声,我寻着这个声音,去发掘真实,才发现,那深植于骨髓中的天性并未轻易抹去,社会的残酷现实幻化成厚重迷雾,遮蔽人的双眼,也遮住人的内心。
  我愿去探寻善良之心,轻置于纸面上,与君共勉。(开头)
  ……
  善良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现今物欲横流,人心阻隔,只有它能唤起人们生活的复苏。
  白纸善良,你是否预备好在这上面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尾)


『训练实例』
1. 以“种植阳光”为题,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字。
  【导析】“种植阳光”,极富诗意的题目,关键是做好“阳光”的定位,它更多的是指人的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信念、希望等。此外,不同文体,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呈现形式有别,但无论如何,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文章的主旨。示例如下:
  ①我们守着枯叶纷飞、衰草疏离的无奈,守着寒水碧波、败叶残荷的孤寂,守着满山黯淡、遍野焦黄的肃杀,熬着守了一冬。(开头)
  ……
  冬去,春回。天际飞着北归的大雁,驮着南方艳丽的春色,背着一背灿黄的阳光,轻轻地抖落,种在黑土中。(结尾)
  ②在田野中种植花卉,缤纷绚烂,蝴蝶翩跹;在山野中种植树苗,茂密葱茏,黄鹂好音;在心灵上种植阳光,无需种花风天,自有芬芳,无需种树,自有绿意。(开头)
  ……
  种植阳光,让它如花芬芳,有草的绿意。阳光透过生命的棱镜,经过岁月的折射,会成为一道彩虹横跨天际。(结尾)
  ③她,一名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如今已长成一棵苍翠的大树。她,已到了可以为他人播撒绿荫的季节。在去向表上,她毅然填上了一所贫困的山区小学,从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学校生活在一座大山深处,水电不通,是简陋的砖瓦房,正因缺少师资面临停办危机。其实,那时,也只是一股激情,她是自愿前往的。
  ……
  然而,她呢?她微笑而不语,她想:我要把我的生命变为阳光种植到山区孩子的眼睛里,为他们照亮前方的路。山区孩子们定能感受到她的力量,因为,这不再是一股青年时沸腾的血,这已升华为了一种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是山中最清脆的鸟鸣。


2. 下面是一篇以”把心唤醒”为题的习作,文章缺少开头文字,请给此文做一则恰当的开头设计。
把心唉醒
  ……
听,哪怕是自然界中草虫的碎语,去把心唤醒。当钢筋水泥构成的城架矗立在大地上,土地便忘记了如何去自由呼吸。你听到了吗?虫儿在夜风里无奈地鸣叫,草儿在晨光中微微地叹息。我们总向它们索取,索取春光,索取清新与自然,却忘记了用心去聆听它们的声音,它们要的只不过是一片洁净的土地,它们只要一个赖以生存的空间。张楚说:“麦子朝太阳愤怒的生长。”麦子为了生长而将愤怒抛给太阳,谁能保证它不会在某个暴雨天为了生长而将愤怒抛给人类?所以,让心苏醒吧,去真正的鸟语,去嗅真正的花香。
听,哪怕是已成时光剪影的回声,去把心唤醒。过去被我们折叠,随手放入了某本书里的某个章节。悄无声息,任光阴荏苒,故事里原本的凹陷被填平,凸起被压缩。然而,有许多东西我们本不该让它淡去,这是屈子千年前在汨罗江畔的慨叹,是太宗铭记的以史为鉴,是半个多世纪前满眼皆是创伤的警示。历史告诉了我们太多,我们怎能忘却?把心唤醒,听“史”,明“史”,以史为鉴,只为更好的生活,当清明、重阳与龙船、花灯不再虽然是形式,心便醒来了。
听,哪怕是恼人不绝于耳的叮咛,去把心唤醒。我们身旁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看着我们,拉着我们,嘴也仿佛是为我们而生。面对他们,我们却总是烦闷,不愿倾听。依然记得多年前周杰伦在颁奖台上说的话;“感谢母亲与老师的唠叨。”是否正因为当年的用心聆听唠叨,才让他有了如此成就?我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在那恼人的叮咛到来时,他的心是醒着的。他们那么爱我们,我们本应该用心去回报,不在于多少,即使是微笑,一句简单的言语,也能有非比寻常的美好降临。
把心唤醒,用爱与真诚,用谦逊与回报,那么即使在亘古长夜的黑暗之中,我们了不会惧怕,因为心是醒着的,目光是明亮的,爱早已在空气中弥散了。

  【导析】示例如下: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把天穹抬升,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着脚底的城,心灵被时光一层层遮去光泽,被地壳褶皱在某个深处静静地沉睡,竟想一梦千年。
  失去了“心”的陪伴,双眼所看竟是洪荒,却显苍凉;耳中所闻竟是喧嚣,更显嘈杂。怎能如此?牵衣,顿足,张皇失措,奈它如何?唯有把心唤醒。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一中,散发看迷人的芬芳。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根据材料提示,文章的中心应当是要表现一种良好的道德或文化品质及其对人的影响。比如题中所说的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等良好品质,这里一个关键是要写出影响,写出一种美好品质对周围人的正面引导、激励作用。
遥远的回响
姚玉娇
  风若遥远的回音,沉醉于你唯美的旷世韵味。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你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饱含史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
  也只有你,历世的传统美德,才能在岁月的印记中依然大放光彩,唤醒时代的前奏,诉说着一段浑厚如黄钟大吕般的记忆。
  如果没有爱心,海伦·凯勒依旧生活在心灵干涸的土地上。然而,她的眼睛因为爱心而重获“光明”,她的心灵因爱而重燃希望,她接受爱,传递爱,一个个无以言说的奇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延续下去。
  如果没有心胸宽阔,廉颇依旧负荆跪在蔺府的门前。绕道而行,那是一代名相忠君爱国的风范,负荆请罪,那是一介武将豪爽正派的大气。这份宽阔,虽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直至今日,仍然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如果没有正派忠诚,我们如何能听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谏之语,一身正气,却遭逢贬斥伊犁的寂寞?然而,那份正直忠勇之心,却随着虎门燃烧的烈焰,愈演愈烈,烧至今日世人的心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正是良好的教养,才有嵇康竹林茅屋中一下下打铁的铿然,才有陶翁东篱下悠然采菊的安适,才有陆羽静静泡上那杯香茗的淡然。
  教养的形成,需要迷人的甘霖。而沉浸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传统美德,犹如遥远的黄钟大吕,一下一下,散发着直上天穹的音符,汇聚成礼拜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怀素醉卧芭蕉,挥毫泼墨的不羁;李敖傲视天下,一任平川的豪迈。这首铿然之曲响彻心间,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岁月中依然清新。
  将时间化作思绪,让记忆注满甘霖,遥远的回响已汇聚成一个时代的传说。“船移风细浪,风散动浮香”,让我们随着记忆,保留甘甜的源泉,在迷人的心灵花园中,采撷那让人无法忘却的芬芳。
  【简评】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文章紧扣“教养”,立足”芬芳”来选择材料,通过对海伦·凯勒、蔺相如、林则徐等人的抒写,诠释了教养的独特内涵:拥有爱心、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行文中结构整饬,思路清晰,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小试牛刀』
  1. 文章的结尾文字也需要精致,品味下面节选出来的文字,分析他们各属哪类结尾。
  ①心香一瓣,祝福无数。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往往都在意料之外。因了这一份助人的美好,让一切传递出浓浓人情味。且用无私、热心来做颜料,为这身边再也平凡不过的东西,一笔一画,描绘上了最动人的色彩,永难磨灭。
  ②心里有种很温暖的东西在流淌。夜,渐渐地深了。
  这个冬天,真的不冷。
  ③动静有序的心灵,像生命时钟的昼夜运行。然而,无论是动抑或静,都是人生的辉煌史,都是力与美构成的生存智慧的演出。
  ④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记忆的深处,隐隐约约之中,渐把那窗外的景致悄悄尘封……
 【提示】略。
  『高考佳作』
站在老家的门口
湖北一考生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吱呀”一声响,门开了,跨过高高的门槛,踏入,随即悬空,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里,那“吱呀”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
  手指轻轻叩响古墙,发出“梆梆”的声响,如同钢琴键那样钝厚温柔的声响,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古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记得童年时候的我,笑声溅湿了你的脸,槐花瓣儿簌簌落下,淡黄色的花蕊落地,我总爱捡起贴在你苍老的脸上。
  转身拐入小院,古槐还在,恍惚间看见奶奶依然安详地在树下纳着鞋底,总感觉奶奶的鞋底沾了槐花的香味,总爱穿着不肯脱下。恍惚间看见母亲在屋内张望,该是在想今儿贪玩的娃又忘了回家吧!看见父亲弯着腰,将水桶放进水井,担起满满的一个月亮,然后有节奏地担进家门,该是那月儿也进了我家门儿了吧!恍惚间看到我自己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跳跃在石板道上,一步两步……
  后来,一纸封条贴住了我向里张望的眼睛,村子里传言上级发命令要整治村容,将老院改成商业街。
那时奶奶慌了,满院里转,却不讲话,如同枝柯间找不着旧日里做窠的老燕,在枝柯间翻飞。孤独惆怅。
  那时孩子们也慌了,低头走过,恍惚传来昔日的笑声,他们再也吃不到古园里糖艺老人做的糖小鸟了。再也吃不到槐花糕了吧。
  再后来一切都变了,古镇如同一个抹脂粉的老妇人,在时代T台上走秀,却让人惊喜不起来。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的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一滴两滴……
  肆虐的笑声传过来,惊醒了我的梦,我还站在原地,站在老家门口,舍不得进,更是不忍进,害怕进。如同怕看旧照片里的初恋情人。
  古墙还在吗?胡同院里的老槐树还在吗?纷纷的淡黄色落蕊还在吗?
  算了吧,都算了吧,走吧,走吧,就将所有的儿时记忆酿成一杯酒,饮下它,永远陶醉在和谐美好的图画中;将一切美好的现实酿成槐花糕,藏在记忆深处,默默的默默的……在蓦然回首的刹那,留下簌簌的淡黄色花影……
  转身,回首。
  然后掉头,默默走开,眼泪成诗。

 【简评】此文的作者站在老家的门口,百感交集,思绪万干,然而可惜的是这纷繁的情感并没有简单地表述出来,而是化作了无数场景和画面:等我放学回家的大槐树、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的古墙、墙上表达着思念的青苔、童年溅湿你的脸的笑声、纳着鞋底的奶奶……这些生动的意象让文字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结尾处更是精彩,“转身,回首。然后掉头,默默走开,眼泪成诗。”以意境示人,每一个字符似乎都能流出浓浓的乡愁,意味悠长。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