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角色/矫枉过正 枯燥/怙恶不悛 下载/千载难逢
B. 沏茶/休戚相关 褥子/相濡以沫 拾掇/拾级而上
C. 驾驭/与会人员 创伤/悲怆欲绝 扛枪/力能扛鼎
D. 肯綮/ 罄竹难书 惆怅/风流倜傥 间距/间不容发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鲧一生治水无功,触犯天条而亡,儿子禹终于治水成功。面对滔滔洪水,父子一堵一疏,一截一导,真可谓异曲同工。
B.经过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山西省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60多人死亡的真相才被逐步揭露出来。
C.目前,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在新闻媒体上,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股市大跌、楼价跳水、工人失业等令人沮丧的报道。
D.鲁迅是我少年时代就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文学家,他那冷静外表下抑制不住而迸发出来的激情文字,使我至今仍感到灵魂上的震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级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B.9月23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者。
C.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D.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成绩;而在随后举行的一些体育比赛中,我国选手却频频落马,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赏心悦目的,是旭日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 ; ,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 ;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梦幻的烟月下,斑驳的树影中, !探不完的深宅奇景,品不够的千古神韵。
① 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② 令人陶醉的,是正午的艳阳放射出道道金辉
③ 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④ 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⑤ 心驰神曳的,是脉脉的斜晖将祖屋分明的棱角慢慢隐去
A.①③⑤④② B.①②⑤④③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③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辱之曰 当众
B.项梁败,又属项羽 跟随
C.为连敖,坐法当斩 因为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不及以闻,自追之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
B.①何为斩壮士 ②吾为公以为将
C.①贫,钓于城下 ②言于上
D.①次至信,信乃仰视 ②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7.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 (3分)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何 曰 诸 将 易 得 耳 至 如 信 者 国 士 无 双 王 必 欲 长 王汉 中 无 所 事 信 必 欲 争 天 下 非 信 无 所 与 计 事 者 顾 王策 安 所 决 耳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睛。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在写“山”,诗中写出了山间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__________,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
不亦君子乎? (《论语六则》)
⑵其声呜呜然,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⑶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⑷ 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历史不可娱乐化
仲 言
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备受追捧,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正被热炒。
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人类认识过去的镜鉴,走向未来的基石。历史题材创作固然可以宽松些,不必严格考证某些历史细节的真伪,但艺术的虚构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只能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寻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
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以无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要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提供前行的借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开拓一方新的天地。
历史走向大众,国学受到热捧,是我们继承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但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的手段,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引向歧路。历史和典籍当然要走向大众,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必须坚守。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以钓名谋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更应刹车。面对商品时代复杂多变的大众文化消费,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
(选自2007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近些年,从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到“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备受追捧,既使某些文化人、媒体扬名谋利,也让“历史”似乎正被热炒。
B.作家学者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色情的“历史”故事,是为了迎合许多人对历史文化强烈的需求。
C.题目“历史不可娱乐化”中的“娱乐化”是指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
D.历史走向大众,国学受到热捧是我们继承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任何娱乐历史和大众文化消费,都是要不得的。
E.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要坚守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杜绝将历史肆意娱乐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
13.下列用来证明“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观点的论据,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胡说八道,说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
B.有人信口雌黄,妄下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蛊惑仔”。
C.有人颠倒黑白,把《水浒传》中的梁山义士比作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
D.有人肆意诋毁《红楼梦》,是非不分,说“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害的”。
14.作者认为历史娱乐化有什么危害?请分点概述。(4分)
15.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6.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17.“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18.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地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一个孩子。”
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们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去,人有这样勇敢吗?”
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http://www.51985211.com)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有着“苏格拉底似的谢顶”,长着又圆又大额头的“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用强烈的灯光照着,不让睡觉。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在韦君宜出版了《思痛录》后,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的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选自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
[注]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
19.根据文意,怎样理解标题“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4分)
20.为什么严文井拒绝写回忆录,而宁愿画一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分赠给同事和朋友?分别体现了严文井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21.文章从描写严文井和他养的猫开始,篇末以严文井亲手安葬爱猫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6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①
②
③
④
23.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语句,组成一段完整的话。(6分)
青春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 , ;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 ,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请为我们的青春喝彩!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人们生命的历程中,有些东西非得经历了岁月,人们才能够完全领会。比如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长辈,当初他们的言行常常不被我们理解接受,然而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后却变得那么刻骨铭心;在我们心灵深处聚积成阳光般的温暖,直至照耀终生,甚至泽被后世。
要求:①请以“时间的洗礼”为标题写一篇文章;②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A(jué/jiǎo kū/hù zài/zǎi B qī/ qī rù/ rú shí/shè C yù/ yù chuāng/
chuàng káng/gāng D qìng/ qìng chóu/tì jiān/ jiān )
2. D(A“异曲同工”比喻做法不同,效果一样好,鲧治水无功,不能算“工”。B“连篇累牍”形容文字冗长罗嗦,用过多的篇幅叙述,这里贬词褒用。C“司空见惯”后面不能带宾语)
3.B(A中途易辙,可将“经过”移到“四川灾区人民”之前;C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科研”后加“实践活动”;D“令人堪忧”重复赘余;)
4. C(首先根据语段的排比句式的特点,其次注意语段的时间顺序,再此考虑语句内容上的照应,即可选出)
二、
5.C(坐:犯罪)
6.B(为:因为 A以:把/用;C 于:在/向,对;D乃:于是,就/才)
7.D
8.D(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9.⑴ 何曰 / 诸将易得耳 / 至如信者 / 国士无双 / 王必欲长王汉中 / 无所事信 / 必欲争天下 /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 顾王策安所决耳
⑵ ①大丈夫(大男人)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报答吗?(关键词“哀”)
②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走了。(关键词“度”)
10.(1)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2分)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2分)
(2)“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1分)“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1分)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1分)
11. ⑴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⑵ 如怨如慕 不绝如缕
⑶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⑷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三、
12.B、D(B“作家学者”是以偏概全,应为“某些作家学者”。“是为了迎合许多人对历史文化的强烈需求”,不符合原文“为了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意思。D原文中作者认为“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是要不得的”,并非笼统地说“娱乐历史”是要不得的;文中也没有认为“大众文化消费”要不得。)
13.D(从原文“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可见并非有人肆意诋毁《红楼梦》,也不是“是非不分”,而是凭空臆想、无中生有,亵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14.①肆意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倒传统价值观念。(2分)
②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引向歧路。(2分)
15.不同。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历史事实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用史实说话。(2分)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必严格考证历史细节的真伪,可以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可以虚构,但艺术的虚构不能违背基本史实。
四、
16.题目“迷路”有双重意义。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1分)结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2分)
17.言简意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蕴含着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3分)
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小说的感染力。(2分)
18.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宕。(每举一个例,分析恰当给2分,语言通顺1分,共6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9.作者把严文井比喻成一口井,流淌出柔和的美感,(2分)同时也突出了柔和是严文井的个性和作品的主要特征。(2分)
20.严文井拒绝写回忆录是因为怕伤害许多人,表现了他宽以待人的思想性格;(2分)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象征着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精神被压抑、人性被扭曲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这既含蓄地流露出严文井对那个年代的灾难的愤懑,也表现了严文井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思想性格。(3分)
21.这看似平凡的生活小节,表现了严文井自始至终喜爱猫,也揭示了他喜爱小动物与童话的关系,说明他像小孩喜爱小动物那样的纯真,拥有孩子般的眼睛、心灵、幻想和浪漫,才能写出童话。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严文井个性的细节进行描写,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思想内容理解恰当,给3分;表现手法分析恰当,给2分;文句通顺,给1分。如果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五、
22.①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②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③它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
④这是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
(每句1分,句序合理,语句连贯2分)
23.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阳光和希望;
24.作文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粱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