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02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写作指导 > 正文内容

语文高考作文冲刺写作指导材料资料

作者:  时间: 2020-12-23

一.复习建议:多列提纲,研究作前构思修改。
二.审题必须准确
高考命题,大体有三种形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
(一)材料型:
审题方法:认真地、全面地审读材料, 抓住关键词语句,把握材料主旨,领会出题人的意图。不能摘取片言只语据以立意。切记:合理归纳出最准确的一个即可。
事?果?因?启示(理)?
如02年“心灵的选择”,“心灵”这一要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导语和话题中才直接点明。不少考生忽略了导语和话题,只写“选择”,造成审题立意不准确。
(二)命题型:具有“宽而虚”的特点,写作时要化大为小,“小而实”,让它成为你思想的载体。如07福建“季节”。
审题方法:明确概念(解词)——大中选小——推敲事理,添词成句。
围绕词语,联系生活,推敲事理,添词成句,形成观点。要抓住关键词语行文,避免偷换概念。如 “问”,论点是“非问无以学”,强调请教之问,但不知不觉写道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问、瓦特因壶开而发问,这是探求之问。一个“问”字,貌同意不同,造成偏离中心。
三、立意要“健康”、“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不就事论事。学生常常“简单复述题意”。
如:路,⑴弯路——乐观面对 ⑵岔路——慎重选择 ⑶泥泞路——留下足迹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是深刻的又一重要条件。认识一个事物,我们要善于“上求其因,下探其果”。即对一个事物,要能够向前看,追溯它产生的原因、条件;向后看,探究、预见它的结果、影响。
四、立意要鲜明、突出
立意要鲜明突出,就是要明确决不含糊,要醒目,一目了然。
(1)鲜明
如议论文、说理散文,应该把中心论点概括成一句话,即中心句、论点句。这句话力求准确、鲜明、精练、精彩,不可不着力推敲。
有的考生不懂得中心句的重要性:有的没有中心句,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意思,即便这个“意思”有道理,也难以取得好成绩;有的表达不好,或含含糊糊语意不明,或语言笨拙拖沓,甚至有语病,也难以取得好成绩。
(2)突出
中心句要放在突出位置,胭脂要搽在脸上。论证过程中的小结要扣论点。结论要重申论点并升华。
五、材料要准确、丰富
(1)准确,是指材料必须能够表现中心思想。议论文,所有论据必须都证明论点;记叙文,故事情节、各种描写都未表达主题服务:这是些文章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材料本身也必须准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2)议论文的例证要:抓住要点,叙析结合。
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扼要”,即“抓住要点”,就是抓住能够证明论点的内容要点来叙述,其它内容尽量删除或简化。
分析要“结合事例,落脚论点”。要针对事例进行分析,不能脱离事例,脱离则架空了;分析的方向、目的是证明论点的正确性、重要性,所以一定要落脚论点,如不能落脚于论点,则跑题了。
(3)记叙文要“精心选材,注重细节”。
六.语言要生动有文采:准确、深刻是生命,由此基础,文采才能附丽。
工于记实,善于写虚
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叙述,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一般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等等进行介绍和解说,使读者对事物有正确的清楚的了解。
被生活的情景触动,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事物有感悟、有认识就会有深刻的议论。抒情,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议论,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
○描 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把人景物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效果是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描写方法:
1.比喻,加入了想像内容,所以形象生动。
如梁衡《夏》中的一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2.白描。多用形容词,动词。如: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方法:(1)学以致用。要善于学习借鉴优秀作品的精彩语言、文段、表达技巧,善于把背诵的东西、在修辞和仿写训练中学到的方法、技巧,用于自己的表达上。
(2)说话行文要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境界。有的考生,说李杜苏辛,说不出他们的精神风貌,也用不上半句诗词佳句,说李杜不像李杜,说苏辛不像苏辛,显得没有知识,没有品位;有的考生,谈王选、袁隆平、李振声,不谈他们的艰苦探索、科学精神、高尚人格、伟大贡献,却津津乐道个人得失、名誉地位,没有高远的思想境界。
七、重视作前修改,加强构思训练
八.注意的问题:
1.谨防新八股:开头扣题,中间排列,结尾呼应。中间排列,多为古人古事,材料类似(苏轼之类多),缺乏现实精神。切记:谈古是为说今(如鲁迅),应该归结为现实意义。
2.几个关键:
关键一:切题
[背景】阅卷老师:文章一离题,一般打20(60分作文)或28分(70分作文)以下。
关键词:入题
背景(阅卷老师):我看了大半篇,还没有看出文章与话题的关系,我就痛苦就厌恶。
文章要有入题意识。在写作中,一些同学开头来个花拳绣腿,故作花俏,令人如入迷雾,如《你装饰了我的梦》的开头:
碧空万里,阳光明媚,郊外草木绿茵,四周鸟语花香,好一派迷人的景色。但我的注意力却不在这些景物上.因为我发现了一种比这些更美的东西——一个人——你.我默默地注视着。
如此一绕,一来让人坠入云雾.二来掩饰了作者的炽热情感.不如将之改为:你,我默默地注视着。
2006年天津一考生《愿景》,是这样人题:
夜阑人静,独坐桌前,我把台灯的亮度调至最小,放一曲柔柔的音乐,品一杯淡淡的清茶,通过那氤氩的热气.我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愿景:盼望成熟。渴望平淡。
如此人题,开门见山,直接道出自己愿景的内容,令人心清意朗。所以,文章首段.要交待文章与标题与话题的关系,写你的领悟和思考,入题要快、准、简、美。
关键三:点题
【背景】江苏师大何永康教授:应试作文,应是“二锅头”。而不应是“碧螺春”。那些观点隐晦。故作深沉之作,往往难获阅卷者的青睐。甚至可能是优秀之作.也往往被忽略。
如“忘记与铭记”。考生写《二胡?江南》,点题: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关键词四:合体
[背景】潘新和教授:文章要符合文体特征.要写什么像什么:要对文体有一清晰的把握.
(1)内容的合体。不要前半部分是议论(或记叙),后半部分是记叙(或议论),使老师分不消楚文章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2)标题与内容的和谐。一学生写人应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其标题是:风穿过荆棘。这诗意洋溢的标题,令人眼睛一亮,意兴顿生。但一看全文语言朴素,是一篇平实的议论文,老师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一看此富有诗意的标题,就会想到这文章是抒情散文,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方可与之和谐。而审视这朴实的文章,这个标题也就应朴素,如改为:披荆斩棘方为勇。
小结: “写作是切口选择的艺术。”文章切入口要小而集中,唯其小,故有新;唯其小,故能集中笔墨,议之深入独到,力戒泛泛而谈。张玉庭教授道:“两点论不如重点论。”800字的文章应有清晰透亮的思想,着力一点,聚焦叙议,文章才见厚实;千万不可蜻蜓点水,或面面俱“道”。“少年立志当拿云”,少年,应有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拒绝生命的无聊与浅俗,关注现实审视社会,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使文章具有厚重的审美质感。
九、解析例题,评判得失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
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
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①材料整体含义是:一个事实,两种看法(小乌鸦学老鹰失败被抓住,牧羊人和孩子的看法)。要点和关键词语是:A.牧羊人的看法: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B.孩子的看法:也很可爱。
②理解材料,把握题意——思考本质、因果。
A.小乌鸦身小力亏,像老鹰一样“抓山羊”,所以抓不动——说明做事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所以失败。(侧面一)
B想像老鹰一样觅得更好的食物,所以努力学老鹰——说明小乌鸦不满足现状,锐意
进取。(侧面二)
C.牧羊人和孩子的看法,都有道理,都有不足——综合长处:既要锐意进取,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全面把握)
[范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
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他事业的
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
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注定是要以
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http://www.51985211.com)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评析] 该文正确解读题目材料.对题目所给寓言的寓意把握准确到位,立意准确、鲜明:提醒人们更要有自知一一一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分析论述全面辩证.文章强调“找准自己的位置”,但同时肯定人要有勇于拼搏精神,分析论述全面辩证,避免片面性、绝对化;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观点比较深刻,有一定的启发性。论述中以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为实例,论据比较充实,分析到位,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引用曹操诗句。引出论点.既与题目中的“乌鸦”形象暗合,又比喻人生行事的道理,不乏生动。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明确概念(关系),大中选小;推敲事理,添词成句。
“脸”有本意、引申义和比喻义,思考概念含义的角度有所变化。如:通过人的脸(本意),写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老巷街市之脸(引申义),写社会变化、留恋故乡之情等;脸指面子(比喻义),谈论面子问题等。
常见审题立意错误:这种题目最容易泛泛而谈,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深刻。泛泛而谈,是不懂得“多中选少,大中选小”;不求深刻,是不懂得看本质.把握因果联系,不重视文章的思想意义。如有的学生,不能大中选小,泛泛写大脸、小脸,长脸、圆脸,黄脸、黑脸、白脸……
[范文]
只为了那张脸
我们人类是非常在乎“脸”的,为了“脸”,我们可以付出许多,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这种超然和坦荡是人类精神的瑰宝,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历史的车轮一刻也不停地滚动着,驶向深邃的远方,扬起的尘土四处弥漫,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其实,在敌人追上之前,他本可渡船过江,他日东山再起。可他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认为自己必须以死谢罪。于是,为了那张“脸”,那铮铮傲骨,项羽自刎乌江,孰不知江东父老是何等的悲恸万分啊!项羽虽然最终败在刘邦手下,可他的霸气和傲骨却永远刺刘邦于众人的口碑之下!
孟轲有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正因为人们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志向,所以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誉,“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但是,若在乎自己的面子过了头,反倒成为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行为。
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发现了无理数,却遭来了追杀。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统治的时代,一个正义与邪恶、真理与悖论交织的时代,“权威”恐惧了,仅因为这个年轻人发现了自己学说所无法解释的事实。年轻人四处逃亡,在沿途中还不忘给周围的人讲述自己的发现。
罪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发现了他,把他扔向茫茫大海,激起了一阵惊涛。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就这样随风而逝,他发现了属于整个世界的真理,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仅因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过分在乎他们的“脸”,他们不敢面对自己权威地位被动摇的事实,于是酿成了惊天冤情。
古人的例子我们不能忘记,作为风华正茂的一代青年,我们必须有远大志向,为了更多荣誉而奋斗,发现了过失,以一颗广阔的心改正它,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评析]作者选取“脸”的比喻义“面子(名誉、尊严)”,指出:“人们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志向。所以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誉”,“这种超然和坦荡是人类精神的瑰宝,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项羽的事迹、孟子的警句,足以使人们认识到作者论断的正确与深刻。但接着用毕达哥打斯学派对发现了无理数真理的年轻人的棒杀,证明:“但是,若在乎自己的面子过了头,反倒成为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行为。”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使得文章更深入一步,更加深刻。文章最后归纳论点:要为了更多荣誉而奋斗,以一颗广阔的心。改正过失,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文章论述严密、辩证,语言也富有文采。
十.训练:
1.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汤姆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汤姆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兴奋地抱起了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了有你!”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首先运用多角度分析思考题意作文的材料,然后选取最佳角度进行立意。
一则题意作文的材料究竟有多少个角度可供审读呢?具体如下:
⑴一个事物或材料,从“肯定”和“否定”(作者的爱憎、褒贬情感倾向)两个角度去审视;⑵一事多“人”(“物”)的材料,有几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⑶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⑷一个事件有几种关系就有几种不同的审视角度。
从汤姆的角度:人'才多元化的积极作用或全球化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管理者标准的设置;识才当于未显之时;多看几眼辨人才;识别人才(事物)应多角度、全方位;一分为二看事物;评价人才要全面;等等。
从黑羊的角度:彰显个性、特立独行的积极意义;杰出或独特的个人对集体(环境)的贡献;在一定条件(环境)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正视逆境;敢于张扬个性;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因他人否定自己否定自我。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说:“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
一金,就在它的里面。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铁棒和钥匙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以“钥匙和铁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蝾:“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死亡了;从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说:“酋长,我爬到了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是山麓。你回去吧!”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他说:“酋长,我爬到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第三位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酋长追问道。“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附录:训练答案
2.螃蟹角度:
⑴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
⑵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就很难达到目的。
⑶盲从要不得。
青蛙的角度:
⑴帮助别人要从对方实际出发。
⑵指导别人要具体,耐心。
3.“沙最不值钱”言其平凡,“最宝贵的东西就在它的里面”言其蕴含伟大。
平凡孕育伟大
4. “心”指事物的关键之处、问题的症结所在。
铁棒,指没有抓住关键和症结,不讲科学技巧的蛮干。
钥匙则抓住关键顺应规律解决问题.
参考立意: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
学生的立意:
①心灵的钥匙——爱
②各有长短,各尽所用
③加以了解就能克服困难。
④知己知彼。人贵相知。
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⑥理解别人内心的苦衷。
⑦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⑧沟通从心开始。
⑨打开心灵之锁。
⑩征服心灵。
失误原因:⑴信息不全或主观想像无根无据⑵抓不住关键信息⑶分析不透.
5.“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死亡了;从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超越自我才能创造新生
“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不怕艰难危险才能追求生命的更高层次
6. 关键词:高处,渺小。他成功了,但在成功过程中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立意方向:成功,高度与渺小,境界,坚持。
人生没有至高点,我们总是在追求各自心中的某种高度,心想到了那里便能够呼风唤雨,永远安逸。可是那些真正到了“高处”的人感觉如何呢?高处没有想象中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只是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罢了。当我们疲惫地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时候,一切的狂妄自负都化为成熟的领悟,一切辛劳痛苦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静与平和的心态。当我们经历磨难勇敢地在那让人迷茫的高度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成功的登高者。这是文章的立意,更是人生的立意!
论点一:“生命在高处”。
拥有宁静谦和的心境就拥有了生命的高度,即使没有机会站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处,生命一样可以彰显美丽。高处的生命,总是能如雪莲花一般,绽放出纯洁勇敢智慧的美丽。
论点二:“高度与渺小”。
从生活感受谈起:家住在五楼,在阳台上举目远望,有一种高度感,伴随而产生的是渺小感。引申:伴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越来越自大,以为可以主宰一切,认为人定胜天。于是乎,滥杀动物,滥砍滥伐,围湖造田,欣欣然以为成了主宰。人类此刻需要渺小感,去战胜自大、狂妄和目无一切。
论点三:历史高处的风景。
谭嗣同在狱中给他老师康有为的绝笔信,谭嗣同这些变法志士就登上了民族历史的高处,就构成历史高处的风景。在信里‘我’要向老师,也向世人倾诉为民族富强而献身的壮烈情怀。也许要虚构一句他老师的话,比如“大凡成功者都是孤独地前进,独自承受苦难,因为他们站在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等,说明老师对谭嗣同的教育和影响,还要化用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自流血始”以及“有心杀贼”的绝命诗,增加一点历史的真实感。
高处一无所有
——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的地方。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在这些空间和课题中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和研究的风险和坎坷较大。这一阶段对于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需要经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到达。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历了路途的千难万险,可以说差一点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生命。可是,由于他经历了长途跋涉和凌越险峰,增长了见识和眼界,看到了他人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因此眼神“清炯”。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高处一无所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站在山顶的天地间,他有一种“渺小感”,他才理解和体会到“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老酋长说,“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一个新的学术探索者,一旦踏入了无人涉足的新学术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在这种领域里常常是“高风悲旋”地充满险恶。“蓝天四垂”,连参照借鉴的坐标都没有。“蝴蝶也没有一只”,有时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甚至趣味索然。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和有限。一个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这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深浅和险阻。因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的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
这篇哲理散文还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空间。这个象征故事在比喻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上,以上解读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还可能有其他的理解和充填。作者理解的做学问三个境界与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在视角、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这篇哲理散文仅仅象征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有否更加广阔和深邃的意义?老酋长以及将要成为新酋长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象征的意义?老酋长十分值得钦佩,你知道为什么吗?“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你能体会出其中的具体内涵吗?三个年轻人攀登山峰回来的日期标示,意味着什么?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