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4

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仿用句式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软硬兼识 形神兼备——高考语言仿写题的解题方法

作者:  时间: 2020-12-23

仿写题,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高考句子仿写的题型始于1994年,隔了三年,从1998年到2004年的高考试卷都使用了这种题型。仿写题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级)的考查题目,它有如下一些特点:(1)具有开放性,它不规定答案,所答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就行;(2)具有综合性,涉及知识运用的方面很多,语法知识的运用,修辞知识的运用等;涉及能力考查的方面也很多,首先要理解所提供的语言环境的特点,弄清题目暗含的要求,其次要根据题目中显性的和隐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最后还要组织语言正确地表述出来。本能力点主要以书面表达题形式出现。其基本要求是:明确题目要求,服从表达需要,掌握句式特点,参照所仿句式,确保文意连贯、畅顺。这既要求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又要求学生能将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加以运用。
分析历年高考的仿写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考点有三种命题方式:嵌入式(如1999年的全国题)、 续写式(如2001年的全国题)、命题式(如2000年的全国题)。无论是哪一种命题方式,“软硬兼识,形神兼备”可算是一种屡试不爽的解题方法。
所谓“软硬兼识,形神兼备”指的是在读题时需对构成仿句的各种“软件”、“硬件”均全面识别,在动笔组织文字时需对仿句追求“形”和“神”两方面的相似。这一解题方法分别涉及答题的两个阶段,“软硬兼识”涉及阅读题目要求、观察仿句,正确领悟题意的答题阶段;“形神兼备”涉及的是根据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答题阶段。
“软硬兼识,形神兼备”中的“硬件”与“形”主要指的是句子的长短(字数、句数)、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对偶、夸张、借代、比拟等)、句式特点(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句间关系(转折、并列、层进、因果、解说、目的、总分或分总等)等。句子的“软件”与“神”主要指的是句子的艺术风格、感情色彩等。这也就是以及句子的艺术风格、感情色彩等识别于心、心中有数,而在组织文字进行答题时则要将它们体现出来,以求对仿句的形神相似。
(一)“硬”与“形”
在读题时需要对句子的长短(字数、句数)、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对偶、夸张、借代、比拟等)、句式特点(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句间关系(转折、并列、层进、因果、解说、目的、假设总分或分总等)等进行准确地识别。
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的例句是:①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②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通过识别,我们不仅看到这个仿句表层硬件构成:①是单句,②是并列关系的复句。还看到这一句式的命题技巧有:第一句的格式为“并列短语+谓语动词+名词宾语”,所选用的词语在第一句中放在最前面,在第二句中放在最后的分句中作主语。仿写这一句的要点在于句式的结构和内在的联系;后一句连续三句主谓宾语式(名词主语+动词谓语+名词宾语),三者构成连续类比,在第二句中三个分句的谓语动词相同,仿写这一句的要点不仅在于句式,更在于内容,即分句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参考的仿写答案有:
①友谊和亲情带来温暖。
②雨露滋润花草,溪水滋润禾苗,友谊滋润生活。
(二)“软件”和“神”
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都有语句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倾向。需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当然其中还涉及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诗意盎然、充满褒扬之情,那么仿写的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不和谐。如最早的仿写题(1994年全国高考题)的例句主要内容是“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句话从感情上讲,饱含褒扬之情。99年高考题:积极向上,能高度概括地形象地表现共和国的历史,能表现信心和希望。 01年高考题:①乐观者说:内容须是积极向上的②悲观者说:写出风的消极作用来体现悲观03年高考题:委婉的劝诫04年高考题: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对学生有一定的情感导向和价值导向。
而且,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仿句题已经逐渐摆脱了那种为仿而仿的单纯文字游戏形式,不但考查考生语言能力,更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如(2004年高考 江苏卷)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解析:仿句题是很能见考生功力的一种题型,出题者以“粉笔”为例,抓住粉笔形与神之间的强烈反差,来展现考生平时司空见惯的微小事物身上所具备的深远精神,并要求考生将之迁移到同样熟悉的“橡皮”、“圆规”、“直尺”身上,写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这类仿句短小精悍,于细微处见精神,要求考生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这一考题正体现了对构成句子的“软件”的侧重。
下面,举三个案例来说明“软硬兼识,形神兼备”解题方法的实际运用。
案例一: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
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
解题分析:根据“软硬兼识,形神兼备”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分析到此题的构成从“硬件”上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从修辞上看,用的是比拟的手法,从“软件”上看这是一句是想表达一个人尽管平凡、渺小,却有他存在价值的内容,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
较理想的仿写有:
仿写1: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
仿写2:也许,你妆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
案例二:
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解题分析:表面上看,除了“富有意蕴”这一要求外,似乎没有别的限制。因此,一些学生在做题时便不加考虑,结果出现了许多并不理想的答案。其实,要想答好也不难,关键是要能够“软硬兼识,形神兼备”:
1、识别并运用相应的句式结构
   首先分析句子的大结构。仔细阅读例句,不难看出,全句的基本结构应为:
   故乡的歌是…………,总(在)…………
   其次分析句内的小结构。例句中,“一支清远的笛”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是由“定语(数量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语”构成;“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也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由“状语(在+定语+名词中心语)+动词中心语”构成。
   弄清楚这些,在仿句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分别按例句中的结构去造句,这样,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回到前面,本句仿写的句式结构应是:
   故乡的歌是……(事物),总在……(的时候或的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样)
  2、识别并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
   细读不难发现,例句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有一些通感(通感可以看着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的韵味。而暗喻是比喻的一种,应该明白,只有性质不同的事物才能作比,并且二者还应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因此,在仿句时,也必须体现出例句的这一特征。下面这两个例子,就不符合要求:
   故乡的歌是一首轻柔的歌,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哼起。
   故乡的歌是一支优美的乐曲,总在寂寞的时候响起。
   有一定文学常识的人就会看出,句中的本体(歌)和喻体(歌、乐曲)是同一类事物,它们构不成比喻的条件。
   同时,由于是造两个仿写句,因此,两个用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最好属于不同的类别,以使句子更加变化多彩。下面这个仿写就不是太好: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丽的箫,总在思乡的夜晚吹起;
   故乡的歌是一把悠扬的口琴,总在月圆的时候奏响。
   这是因为,“箫”、“口琴”同属乐器,而且与例句中的“笛”也属于同一类事物。
  3、识别并表现出仿句中相应的情感、语言风格           (http://www.51985211.com)
   细加体会,例句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文雅清丽的特点,而且富有意蕴,仿句时,也要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既然是“故乡的歌”,那么显然是针对远方的游子而言的,自然,后面用来作比的事物,一定会给远离故乡、飘泊旅居的游子带去亲切、温馨的感觉,从而抚慰他们思乡的孤寂心灵。因此,句中的意象必须符合这一要求,才能产生较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选用什么喻体是需要讲究的,它应该具有美感,能给人以情感的慰藉,否则就达不到仿写的要求。如:
   故乡的歌是一只怪叫着的乌鸦,总在客居的旅舍上空掠过;
   故乡的歌是一阵狂暴的沙砾,总在游子的心头敲打。
   试想,“怪叫着的乌鸦”、“狂暴的沙砾”怎能给人以美感,而“掠过”、“敲打”,又怎能给游子以心灵的慰藉呢?
   再如“故乡的歌是一首忧愁的诗,总在深夜的灯下完成”一句,不但语意平淡,而且显然缺乏意蕴,只需在几个地方略作一点改动,其表现力就大不一样:
   故乡的歌是一首缠绵的诗,总在月圆思归的夜里吟唱;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找到很多可以用来作比的事物,如:灯、风、小溪、春雨、风帆、诗、信、鸟儿、花儿、茶、酒、云霞、山泉、月光、太阳等。
   另外,也要注意前后词语的搭配和语意的完整,不然语句就缺乏表现力甚至文意不通。例如:
   故乡的歌是一杯香醇的酒,总在觥筹交错是记起;(搭配不当)
   故乡的歌是一只船,总在巨浪的潮头上。(语意不完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仿句时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积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这样就可以厚积薄发,从容应对了。
   本题较理想的仿写有:
   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故乡的歌是一泓清凉的泉,总在酷热的荒漠中涌出;
   故乡的歌是一座坚固的桥,总在布满沟壑的路上架起;
   故乡的歌是一片灿烂的云霞,总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现;
   故乡的歌是一封迟到的信,总在思乡正浓的夜晚飞临;
   故乡的歌是一杯浓酽的茶,总在忧愁的日子里溢香;
   故乡的歌是一轮明艳的朝阳,总在黑暗的海边升腾而起。
案例三
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2002年高考题)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______; 浪花是部首, ______ 涛声是音序, ______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题分析: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从照应、关联、结构、修辞、语言特色等入手,去发现例句中的软硬件构成,求得外形、神韵相似。
1、归纳题干中的硬件构成
审清题意,提取关键词,明确答题要求,是做好仿写题的前提。以此题为例,由题干“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可得出仿句必须使用比喻;由“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可推知如果使用原句中的本体或喻体就不符合答题要求。在审题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新的”。
2、探求例句的软件构成
仅仅弄清题目的显性要求还不能顺利完成整个答题过程,要想准确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还需要认真研读分析例句,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探求出隐含的条件。仍以此题为例,通过对题干和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隐含的仿写要求:①由于例句中使用了海和水,故在仿写的句子中,不能再次使用与海或与水相关的事物。②看形式,要写四个比喻句,且必须是暗喻。③第一句的本体与下面三句的本体有领属关系。④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⑤四个比喻本身合理贴切。
3、表达时力求“形神兼备”
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接近命题者意图越好;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要与例句保持一致。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不宜有太大出入。总而言之,注意仿句的整体效果。例如,虽然去年高考题在内容上放宽,但应注意仿写的四个比喻在意义上一定要有关联性,四个比喻句组合在一起必须形成相对完整的意思。据了解,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2分。也就是说,如果仿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使你写的比喻再好,本体喻体多么符合要求,也只能得4分,不能给满分。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