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教学目标] 学习语法,一方面要懂得语法的结构规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发现和纠正句子的错误,了解造句时常见的错误。学习这一节,要求掌握句法方面常见的语病,培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句法 失误
[教学内容知识要点]
句子常见的语病:
一、 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2、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二、残缺和多余
1、 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2、 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3、 主语、谓语、宾语多余
4、 定语、状语、补语多余
三、语序不当
1、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2、 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3、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4、 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5、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1、 两句混杂
2、 前后牵连
五、歧义
1、 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
2、 词语与词语的关系不明
[“语法”思考和练习七]
一、 下面几组句子中的A、B两种说法都对吗?为什么?
第一组 A、艰苦的工作正是我们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B、担任艰苦工作正是我们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第二组 A、吴哥寺在淡蓝色的烟霞中就像一座仙客,多么美妙地引起人们的遐想。
B、吴哥寺在淡蓝色的烟霞中,就像一座仙客,引起人们多么美妙的遐想。
第三组 A、他甚至连车窗外的茂密的青松、起伏的翠岗和遍地的野花也无意观赏。
B、他甚至连车窗外的株株青松、道道翠岗和束束野花也无意观赏。
第一组 A句说法不对。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不搭配。
第二组 A句说法不对。语序不当,定语错放于状语位置上。
第三组 B句说法不对。定语“束束”不对。
二、下面两句话中的动词和宾语是否都能搭配?谈谈你的看法。
(1)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相关病原。
(2)那就要谴责和依法严肃惩处肇事者,医治和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治和保护”(联合短语)中的“医治”与“安全和健康”(联合短语)动宾不搭配。可删去“医治和”三字。
三、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张钰所以这般刻苦,是因为一种坚强的思想在支配她。
定语“坚强”与中心语“思想”不搭配,可改为“坚定的思想”。
(2)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八名男运动员和三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可把谓语改作“都是优秀选手”。
(3)我们不但盖出了林立的工厂、学校、住宅,而且盖出了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这样宏伟浩大的工程。
第二分句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盖出……工程”改作“建成了工程巨大的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第一分句的定语“林立”应改为“许多”。
(4)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是”关可改为“在工厂劳动的最后一天”,或把第二个“一天”删去。
(5)老王是机修工,老李是装配工,本来各有任务。这次为了搞技术革新,他们协作了一台打包机。
“协作……打包机”,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协作”改作“协作制造”。
(6)他奋然而起,挪开床,刨着泥土,汗水湿透了里外衣衫。几层用厚塑料布严密包裹着的小铁箱终于出现了。
第二句的“几层”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厚塑料布”之前,也可移到“包裹”之后,并删去“着”字。
(7)敌人已经发现我们了,这里不能久住,今晚六点出发瓦窑堡。
“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瓦窑堡”做宾语,可把“出发瓦窑堡”改作“向瓦窑堡进发”,或“去瓦窑堡”。
(8)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在人民的铁拳下终于灰飞烟灭,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
主语“德国法西斯”与宾语“噩梦”搭配不当。“成为……噩梦”一句可删去,其前的逗号改作句号。
四、试分析比较一下下面三种说法,看看其中有没有病句,能不能都合法存在。
(1)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2)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3)党的培养教育,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后两句都合乎规范的。对于句(1),有人认为“使”前是个介词短语,句子的主语残缺,是个病句;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主语,或看作“使”前有意会主语,这类句子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大量存在,可以视为“合法”。
五、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英雄的可歌可泣的状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
第二分句缺主语。考虑到第一分句中出现了“观众”,可在第二分句前加“使他们”。
(2)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行动”做主语;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让主语承前省略。
(3)伟大的思想家鲁讯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祥林嫂”的定语里缺主动词,可在“中”后加“描写”“塑造”之类的动词。
(4)贺兰县委接到文件后,立即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中央的文件说出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心里话。
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5)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容易发生中暑。
“发生”多余,可删去。 (http://www.51985211.com)
(6)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在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猴类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是不多的。
“具有”后的宾语缺中心语,应在“如此独特”后加“条件”二字。或者在“生态环境”之后加上“的地方”。
(7)几乎从来没有听过列宁唱消沉、忧郁的歌,他的歌声永远充满着勇敢、无畏、激昂和号召力。
“几乎”多余,可删去。而且,“几乎”跟“从来”相矛盾。
六、下列句子有什么毛病?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许多”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领属性定语“党的”之后,以免产生歧义。
(2)两个感叹句,仿佛使我们看到郭老写这段文字时那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的喜悦心情。
“郭老的心情”怎能“看到”?动宾不搭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也不能做“喜悦心情”的定语,意思重复。可把“喜悦心情”改作“神情”、“仿佛”也应移到“我们”之后。
(3)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是把两种结构套在一起了,可改作“把小岛建成美丽的花园”,或改作“把小岛建设得花园一样美丽”。
(4)考试场设在一间古色的大厅里举行的。
这句也是两种结构杂糅。可改成“老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或改成“考试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进行。”
(5)学生通过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知识在大量的课外书籍、报刊中的反复出现,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
“通过大量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是主语“学生”的行动,而“通过……反复出现”并不是“学生”的行动。这个句子应作较大的改动:“学生通过……阅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因为他们所学过的知识是反复出现在这些课外读物和刊物里的。”
(6)红萍具有繁殖快、肥效高的特点,但在生产上长期采用季节性稻底养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采用”与“稻底养萍”搭配不当。可在“养萍”后加上“的方法”三字,或改“采用”为“利用”。另外,“发挥”之后也应加“出来”做补语为好。
(7)我们姐妹蜷缩在地板上,合盖一床薄薄的裤子,冻得发抖,只好用相互的身子暖和着对方。
“相互”是副词,不宜做“身子”的定语,可把“相互”移于“暖和”前做状语。此外,“对方”应删去。
(8)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才能改革教育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第二分句因残缺成分而使两个结构杂糅在一丐,可改成“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9)他每天踏着一辆三轮车,从徐家汇到宝山县,从西郊到浦东,把23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本句有歧义。可以把“230多家”改为“230多个”,交移于“出版社等”之后。
[相关资源]
怎样修改病句
(一)检查不能语句的依据
看一个语句是否通顺,应该依据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抽象的,怎么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则,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如主语前面能不能出现介词(照一般的说法是主语能不能放在“介词结构”当中),就有争议。例如:
[1] 从中国人民感到自己落后被人侵凌之日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反抗。
[2] 当梅兰芳到兰州时,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两个例句,有的人认为是主语残缺,不符合“结构完整”的要求,造成残缺的重要原因是滥用了介词“从”或“当”;也有的人认为对于主语前面用了介词的现象,要作分析,分别对待,上面两个例句,应该认为是“合法的”主语省略句。至于怎样来解释这种合法性,在不同的语法论著中并不完全相同。《新编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为了突出时间观念,可以在前一分句里加上“当……时”(按:应不限于“当……时”),使它变成后一分句的状语,这时,原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或定语仍起着主语的作用,后面的分句可以省略主语,不能算滥用介词。(上册,204页)刘世儒《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的解释是:“当、等、到、逢”等这样使用,是介词的扩大用法,实已转化为连词,连接时间从句于主语,说明主语的时间。
这里我们要着重介绍李裕德同志发表在《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上的《主语能不能放在介词结构当中》这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对上面提到的这种语法结构作了比较切实的调查分析。
据李裕德调查,在主语前面用介词的句子,不仅报刊上有,而且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中也有。据他分析,这种句子有三种类型,须分别处理。
1、 双谓共主
所谓双谓共主,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全句有一个谓语,如例[1]的“开始了”,可以叫作大谓语,介词所介引的主谓词组里的谓语,如例[2]的“感到”,可以叫作“小谓语”。大、小谓语都需要主语,而所需要的主语又恰好相同,例[1]的“中国人民”就是这样的主语。两个谓语都要同这个主语相结合,就必然会产生主语靠近哪个谓语的问题,两个谓语就产生了矛盾。解决的办法大约有四种,每种办法都能造成一种句型:
(1)让两个谓语各有主语。例如:
[3]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4]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法则应用到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大谓语有主语,小谓语的主语蒙后省略。例如:
[5] 在[我们]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按:指德波林学派)就认为在革命前,工会资产阶级组合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
[6] 在[我们]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3)主语在介词前面,让两个谓语共用一个主语。例如:
[7]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酒店里当伙计。
[8] 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并不以为可惜。
有时候,略去介词,让主语和谓语直接结合,例如:
[9]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
(4)小谓语有主语,大谓语的主语承前省略,这就是一般说的“主语放在介词结构当中”。例如:
[10]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
[11] 由于她在日本学画的缘故,[她]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
比较起来,四种“双谓共主”格式各有好处和弱点:
第一种,好处是两个谓语各有主语,结构完整,解决了两谓夺主的矛盾;弱点是重复主语,语言不简炼。
第二种,好处是小谓语的主语蒙后省略,没有重复主语的现象,语言较简炼;弱点是小谓语在大谓语前面却没有主语,必须读到后边才知道主语是什么,理解起来总感到有点不方便,尤其是小主语很长的时候,这种不方便更显得突出。
第三种,好处是主语在介词前边,两谓共用一个主语,语言简炼,又没有理解的不方便;弱点是主语同小谓语、大谓语部分隔了,关系显得松懈一些。
第四种,有较严重的缺点,即大家指出的全句残缺主语,结构不完整;但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语言简炼,结构紧凑,语气连贯,而且这种主语的省略,可以勉强认为是套用了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的方式。
2、 借宾为主
有的人把介词所介引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叫做介词的宾语,所谓“借宾为主”,就是借用介词的“宾语”充当全句的主语。例如:
[12] 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
[13] 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
[14] 通过学习,使新党员增加了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15] 经过学习,使学员掌握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基础理论。
这类句子结构也不完整,但有让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这类格式的句子都表示经过什么途径,促使某些人或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如果删去前面的“通过”或“经过”,则“经过什么途径”这个意思被削减了;如果删去“使”,又会削减“促使”的意思。如果改成别的什么说法,语言不会有这样经济、简炼,结构也不会这样紧凑。
3、 介方囚主
所谓“介方囚主”,是指介词和方位词(有时是时间词)把主语“囚禁”起来。例如:
[16] 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17] 在十二大胜利召开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更加激发了该所职工和广大人民大搞城市绿化的积极性。
这类句子结构既不完整,滥用介词和方位词,把主谓分开,结构松懈,语言也不简炼,且无特殊的表意功能,是病句。
《新编现代汉语》所列举的由于滥用介词所造成的主语残缺现象,除了“介方囚主”一种,还有一种,形式上同上面所说的“借宾为主”一类相似,但没有那一类结构上的和表达上的长处,没有存在的理由。例如:
[1] 从“四人帮”扼杀《江湖赤卫队》、《创业》等优秀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他们篡党夺权的险恶用心。
[2] 听了小郭的介绍,使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企业不仅出了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材。
[3] 一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就使我很不安全。
例[1]删去介词“从”,例[2]删去介词“使”,句子的结构完整,语言简炼,语意明确。
(二)检查不能语句的步骤
检查不能语句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结构分析。这是检查语病的主要步骤,这一步走不好,下面的检查将失去依据。
单句的结构分析是先找主、谓、宾,再求定、状、补,从外到里、从大到小逐层分析,如有必要,可以一直分析到词为止。
复句的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分句间的结构关系。关键是正确确定分句的数目,抓住关联词语,确定分句的结构层次。
第二步,根据造通句子的四项要求,依次逐项检查。
(1)结构完整。先检查应该有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是否具备;然后检查这些基本成分中心语前后的附加成分是否完整。如果缺少了什么,要辨认清楚,究竟是合法的省略,还是结构残缺。
(2)搭配得当。先分析句子成分的词或词组的语法特点,看看它们不否适合充当某种成分;然后分析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在语义上能否搭配。搭配的要求是:主谓要相配,动宾要相合,偏正要相应,联合要相当。
(3)词序合理。主语一般在谓语前面,有时在谓语后面;宾语在动词后面;定语一般在名词性中心语前,有时在中心语后;状语一般在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前,有时在句首,一般不容改变。如果同这种词序不合,要分析变序的情况,看看是否符合变序的要求和规则。
(4)关系明确。复句内部的关系是指分句和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分句的结构。分句和分句在意念上必须有联系。有时候,意念上本应有联系的分句,却没有表现出来,造成文气不畅通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分句的结构造成的。例如:
[1] 我耽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次全场大会上,以对现实不满、替反动老子翻案为由,黎梅遭到了粗暴地批评,并受到留团察看一年的处分。
谁“以……为由”?主语应该是“他们”,这里省略了。“(他们以以……为由”怎么样呢?按理讲,下面还应该以“他们”为主语继续说下去,可是,作者却改变了主语,接下去表述“黎梅”了。这样,前后就显得互不相干。这两句似可改为“……为由,对黎梅进行了粗暴地批判,……”
[2] 陶至宏刚爬下梯子,忽然从左边高梁地里钻出一个人。陶至宏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头戴黄色草帽的丘队长。他大吃一惊,想不到丘队长来了,听见他们讲话,就站在高梁地边上停了一会。他很不安地向队长打招呼。
这段话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感到不好懂,因为“想不到丘队长来了”同“听见他们讲话,就站在高梁地边上停了一会”衔接不上。按照一般的主语承前省略的规则,“听见他们……停了一会”的主语应该是“他”,可是这样一来,前后意思就不好理解了。其实,“听见他们……停了一会”的主语是“队长”,现在,这两个分句的主语都略去不说,意思当然就不明确了。可以改成:“原来队长听见他们在讲话,就在高梁地边上停了一会”。或者“其实,队长已在高梁地边上停了一会,听见了他们讲话。”
第二,注意关系词语的使用。关联词语是复句中分句关系的语法标志,多数复句都可以用上关联词语,所以关联词语可以作为检查分句关系的手段;同时,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也是检查复句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对象,复句结构常见的错误,往往出现在关联词语上,或者是误用,或者是残缺不全。例如:
[3] 姐姐光荣地考上了大家,妈妈很高兴,然而爸爸更加喜欢。
一个“高兴”,另一个“喜欢”,这是并列关系,用上表示转折关系的“然而”,就错了。
[4] 因为这两种理论代表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前面用了“因为”,后面一般要用“所以”呼应,分句间的关系才能明确。例[4]只在前面分句用了“因为”,后面分句没有用“所以”,可能使人认为后面这个分句同前面那个分句并列表示原因,全句缺少表示结果的正句。
(三)修改病句的要求
我们以1979年和198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让考生修改的病句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979年试题:
[1] 从大量的统计资料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
[2] 这个车间还恢复建立了干部巡回检查制,定期到各班组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3] 就是在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的时候,他也不随波逐流,照常按时上班。业余时间他抓得更紧,凌晨早起,深夜晚睡,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
[4] 三张小方桌拼在一起,作为会议桌,接待客人和供开会之用。
[5] 目前人造关节所用的材料不外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所以选用的金属和塑料的化学性质必须高度稳定。
1980年试题:
[6] 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材。
[7] 有些炎症,西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比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8]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四十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9] 据了解,有的党组织至今仍不敢发展那些本人表现得好只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党员,怕人说“阶级路线不清”。
[10] 过去,我们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他在文艺创作上的某些观点。现在看来,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慎重的。
[11] 近几年来,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歌。
1、 要符合原意
我们一般所讲的病句,是指在用词造句方面的毛病,不包括思想观点和科学知识方面的错误,因为这两方面的错误,不是语法学也不是语言学所能管得了的。
修改用词造句方面的毛病,必须从句子原意出发,不能改动原意。
例[1]原意是说明吸烟有害,能导致癌症。有的考生没有理解原意,改为:“……吸烟能导致癌症是值得欢迎的”,这就把原意完全弄反了。
完全弄反原意的情况不多见,但部分改变原意或削减原意的情况却不少。如:把例[1]的“是无可疑问的”划掉,语气没有原来的强。把例[2]的“各班组”的“班”或“组”划掉,减少了检查单位。把例[4]的“接待客人和”划掉,桌子的用途只剩下“开会”一项了。把例[6]的“否则不学习,就很难”划掉,二层复句变成了一层复句,推理成了复合判断。把例[9]的“那些本人表现很好只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划掉,成阿“不敢发展党员”,意思完全不同。把例[10]的“失之偏颇和慎重”改为“错误的”,把当时的批判全盘否定了。
2、 要对症下药,改得简要
医生治病,一要能进行正确诊断,二要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是给句子治病,也是这个道理。看到一个病句,先得分析分析,弄清楚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是什么性质的毛病,然后针对毛病作恰当的修改,这样才能改得既中肯,又简要。有的人改病句不是这样,或者不动脑筋,或者不会分析,胡猜瞎估,没有毛病的地方大动手术,真有毛病的地方,不是没有看到,就是轻易放过。这样是不可能把病句修改好的。如例[1]毛病出在“无可疑问”上,“可”是能愿动词,能愿动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用在名词前边作定语,或以名词作它的宾语。“疑问”是个名词,“可”用在它前面不妥。改正的办法应该是,或者把“疑问”改为动词“怀疑”,或者把“可”改为一般动词,如“没有”、“毫无”等。有的考生没有看到这里的毛病,而把前面没有错的地方改动了,如把“统计资料”改为“医学资料”,把“导致癌症”改为“引起癌症”。这些改动都毫无积极意义。有的考生虽看出了“无可疑问”有毛病,但不知毛病的性质,随意把它改成“肯定的”或“不能否定的”。
例[3]的毛病出在“凌晨早起,深夜晚睡”,“凌晨”和“早”,“深夜”和“晚”,都是意义的重复。改正的办法应该是,或者去掉“早”和“晚”,或者去掉“凌晨”和“深夜”,或者把“早、晚”改为“即、才”一类副词。有的考生已意识到毛病所在,但不知造成毛病的原因,而采取了一种省事的办法,把八个字统统删掉。这样,前后句连接起来虽然通顺了,但原来的毛病并没有改正过来。
例[8]的毛病在“赔偿部分经济损失”的主语上面:实际上的主语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字面上的主语,只能理解为“上级领导”,语言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不合,应该在“赔偿”前面加一个“责令他”、“责成他”、“要他”等。有的考生没有改这个地方,而是把前一分句改成“决定在行政上给予记过处分”,这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有的考生在修改病句时,喜欢加进自己的一些话,往往罗罗嗦嗦,抓不到要害。应该通过分析,看清毛病,选择一种最简便最恰当的改法,如例[3]中去掉“早、晚”二字的改法,就很简便中肯,例[7]只须把连词“不仅”和主语“中药”的词序调动一下,例[11]把“忘”改成“在”也最简要。
3、 要全面考虑,不要顾此失彼
有些句子毛病比较复杂,或者句子内部有些牵连,改动一处却又影响到另一处。所以改完以后,要检查一下,看是否还有毛病。
例[4]的毛病比较复杂。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毛病出在后一个分句上。这个分句的主语是“三张小方桌”,承前省略了,谓语是“接待客人和供开会之用”。这里有两个错误:一是误用连词“和”去连接两个动词性词组;二是主谓搭配不当——“三张小方桌”不会“接待客人”。有的考生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毛病,或者只把“和”改成“或”,或者只在“接待客人”前面加“用来”,不能同时把两处错误都改过来。正确的改法是,在“接待”之前加上“用来”,并去掉“供”、“之用”,或者改为“供接待客人和开会之用”。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改法,但都要求把两种毛病全改过来,不能顾此失彼。
例[6]的毛病出在“否则不学习”上,有两个错误:一是“否则”已包含有“假如不……”的意思,后面再加“不……”,语意重复;二是“不学习”和“应该刻苦学习”不能构成直接的反义关系,前面讲“应该刻苦学习”,后面只能用“不刻苦学习”,而不是“不学习”。改正的最简单切要的办法是去掉“不学习”。有的考生去掉“否则”,只改正了语意重复的毛病,没能改正“偷换概念”的错误。这也是照顾不周的表现。
这里另外再举个例子:
[12] 对科技人员这么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个例子本身就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后面的回答只适应于第二个设问,而不适应于第一个设问。如果我们只看到后面的回答不适应于第一个设问,而把“肯定”改为“否定”,就又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因为这样一来,对第二个设问又不适应了。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必须全面考虑,或者把“不是不可以忽视”改为“要不要重视”,或者把“还要不要”改为“不是不可以不要”,同时把后面的回答改为“否定的”。
4、 要防止出现新的语病 (http://www.51985211.com)
有的人由于语法知识掌握得不牢,或者由于粗心大意,改病句的时候,改了原来的毛病,却又出现了新的毛病,甚至原来的语病没改,又增加了新的语病。
例[2]的毛病出在“恢复建立了干部巡回检查制”,“恢复”是原来有的东西,后来被破坏了,现在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建立”是原来没有,现在开始产生、成立。对同一事物同时用上“恢复”和“建立”,就自相矛盾了。一种改法是在“恢复”和“建立”两个词里任删一个,另一种改法是将“恢复”“建立”改为“恢复并健全”。有的考生没有这样改,而把后面的“定期到各班组检查”改为“到各班组定期检查”,还有的把“建立”改为“建全”,这样就出现了新的语病:“到各班组定期检查”,词序不当,“定期”是“到各班组”的状语,应该放在“到”字前面;“建全”的“建”字是别字,应该是健康的“健”。
例[10]的毛病出在“失之偏颇和慎重”,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层次可以作两种分析:一是“失之|偏颇和慎重”,二是“失之偏颇和|慎重”。不管作哪种结构分析,“慎重”都用得不对。有的考生把“慎重”改为“错误”,原来的毛病改了,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毛病:“错误”里面就包含着“偏颇”,将“错误”和“偏颇”并列,犯了逻辑上的“种概念”和“属概念”并列的错误。
例[7]的毛病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连词“不仅……而且……”所关联的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不仅”应该放在主语“中药”后面,不能放在句首。有的考生把“不仅……而且”转移到前一句“西药”前面去。原来的毛病基本上改正了,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毛病:“西药能治”和“中药照样能治”是并列关系,没有递进关系,用上“不仅……而且”,就是张冠李戴了。
例[11]的毛病出现在双重否定形式上:“无时无刻不忘”应改为“时时刻刻不忘”,或者“无时无刻不在”。有的考生把“不忘”改为“忘记”,原来的毛病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增加了新的语病:在我们的语言里,“无时无刻”这种格式后面要跟“不”,“无时无刻忘记”的说法不合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