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从3到82
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选拔人才制度,2001年,教育部在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3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2003年,在借鉴2001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在全国选取了22所已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2004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又增至28所。2006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教育部批准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在上海进行深化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以完全自主招生预录取方式各招收300人。这一“破冰”式的事件对高考录取制度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校的“试验”获得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同。2008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有68所。2010年更是达到了82所。
应该说,自主招生作为对长期大一统高考模式的一种突破,是有积极意义的。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
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高中毕业生,使得一些有专长的“偏才”“怪才”或一些有培养潜能的学生能走进大学校门。通过学校考评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纵观本科自主招生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教育部属或“211工程”院校实行的学校考评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的录取形式,这部分院校共80所;二是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试行并可能逐渐推开的以学校测评为主高考成绩为参考的形式;三是部分学校在所属地进行的自主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