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发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中土木工程专业暂停招生,这个曾连续十余年霸占工科报考榜首的专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行业阵痛。曾经红极一时的报考热门,未来会走向消亡吗?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下土木工程专业的破局之路。
一、从"基建狂魔"到"夕阳专业"
1983年,部分高校开始开设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为土木工程的前身。1998年,教育部将矿井建设、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隶属土建类。
2008年四万亿基建刺激政策出台后,土木工程专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200所激增至2018年的542所,每年输送近30万毕业生。建筑工地上,刚毕业的本科生年薪轻松突破15万。
但是,2023年土木工程行业遭遇重大转折,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明显放缓。全国范围内,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骤降了45.7%,直接导致土木工程领域的岗位大幅度缩减,985高校硕士转行率达72%。此外,近三年土木类本科专业撤销数量激增,2023年更是高达30个,例如,中国石油大学撤销土木工程专业。
二、技术迭代导致的竞争加剧
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土木工程行业正加速从传统建造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领域转型,其中BIM技术和智能建造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施工及管理的效率与精确度。同时,传统经验的价值因技术迭代而逐渐减弱,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普及的今天,那些依赖于传统施工经验和手工操作的工程师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进而导致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
三、破局之路:
向智能建造业突围
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已然跟不上社会节奏了,寻求突破与转型迫在眉睫,那么“智能建造”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出路。
智能建造专业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其课程体系涉及人工智能、土木工程、建筑学等多个领域,需要学习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机语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建造机械控制原理、BIM技术基础等课程。
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智能建造专业不仅涵盖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结构设计、地质勘查、施工管理等,还更加强调BIM技术、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营与管理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以及工程建造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探索,旨在大幅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推荐院校
同济大学:国内首个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该专业享有百年土木工程的技术底蕴和学科资源,推出“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法学院联合开设“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实验班,全面形成“土木工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大学:该校智能建造专业是2018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新设的“新工科”专业,该专业采用“1+3”大类培养模式,通过“宽基础+精专业”的分阶段培养,既保留了传统土木工程的优势,又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依托山地城镇建设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发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配式建筑抗震技术,深度参与山地城市智能化建设实践。
深圳大学:该校智能建造专业以国家级实验室、院士团队和校企协同为支撑,通过“智能技术+工程实践”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产业智能化转型输送高端人才。其核心优势在于科研平台的前沿性、产业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强竞争力,例如联合腾讯、大疆开发智能工地管理系统。
就业前景广阔
毕业生可以去土建类单位从事土木工程和建筑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性工作如BIM工程师;也可在政府和企事业管理部门从事土建类方向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工作;还可以从事土木建筑类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的研发工作。
当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突破40%,当3D打印桥梁技术日趋成熟,土木工程专业从未真正消亡,它只是换上了智能化的新装。未来,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将促使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引领智能建造行业成为建筑业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