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293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院校动态 > 正文内容

同济大学本科培养升级,不仅“零门槛”转专业,还有理科大类专业拔尖班全覆盖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4-06-14

同济大学,这所坐落在上海的高等学府,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而就在近日,同济大学推出了多项本科招生新政,下面就一起来看。

7次转专业机会

自今年开始,同济学子在专业选择上更加自由。学校将实施“零门槛,全放开”的转专业政策,学生进校后即可拥有7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意味着学生在申请转专业时将不再受成绩、学科背景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大大减轻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压力。

具体而言,新生入校后可在34个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使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初步的专业选择;在大一期间,学生拥有两次转专业机会,分别是“类内专业确认”和“跨类专业确认”。“类内专业确认”指的是在相似或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转换,“跨类专业确认”则允许学生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转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进入大二和大三后,学生仍然可以享受两次转专业机会。此外,同济大学还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特殊转专业路径,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拔尖人才培养再升级

面向2024级新生,同济大学多个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再升级。其中,国豪书院工科试验班扩容30%,这一数字表明更多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这精英化的培养体系中。试验班将通过高考招生和二次选拔吸收更多学生进入“2+1+X”本研贯通培养中。并且,书院将继续推行院士、高层次人才等高端导师引导的完全学分制,通过“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另外,同济将携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在数学拔尖培养基地中增设“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在这里学生将有机会受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顶尖数学家的指导;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中新增先进材料拔尖班(蕴元班),蕴元班的设立,将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在“理科试验班”大类增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至此,同济大学理科大类专业实现了“基础学科拔尖班”全覆盖。这意味着无论学生选择哪个理科专业,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理工类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紧跟潮流创新培养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热发展,同济大学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为2024级新生带来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先进技能的机会。

面向2024级新生,同济将在每个大类增设1门人工智能核心通识精品课,每个专业都开设AI应用类课程。也就是说,无论学生选择哪个专业,都有机会学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国豪精英班)基础上,增设未来技术班,并于今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入选未来技术班的学生将深度进入机器人、智能网联车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人工智能+”交叉领域。享受大一体验所有领域、大二进入心仪领域、大三选择领域方向、大四确认领域专业的专属权利。实现跨学科“AI+”领域本研贯通培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亮点多

同济大学在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令人瞩目,不仅展现了其教育创新的能力,也为考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机会。今年,院校整合推出了“信息与智能网联类”工科试验班,该班重点强化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同时,学校还新增了“同济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体现了院校对人文社科领域复合人才培养的重视。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德语法学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通过双学位项目,学生有机会获得两个不同学科的学位,进而提升自己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目前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总数已达34个,其中双学位项目14个,充分展示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和资源。更令人惊喜的是,新生在入学报到当日即可报名申请这些项目,使考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辅修专业上,同济大学已经实现微辅修专业100%全覆盖,为考生提供了多样的课程选择。从今年开始,院校还对所有微辅修专业增设了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对辅修专业、辅修学位设置单独保研名额,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修读辅修专业的积极性。这一举措意味着,在辅修专业或辅修学位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保研资格,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2024年,同济大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AI赋能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新举措,为提升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