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来了,各路专家“杀出”,对学生的选科指导,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汹涌澎湃”的选科信息源,有的学生说“我还没有长大,不知将来要干啥”(不知怎么选科),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很崇高,没有分数怕人笑”(成绩影响了我的选科),有的学生说“我的未来不是梦,斜杠青年我有种”(我不在乎怎么选科)……学生选科的心态真是五花八门。其实,从近几年“新高考”落地的实际情况来看,选科是一场“选”与“学”的双向奔赴:“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选”。
“选”是为了更好的“学”
聚焦国家需求“选”。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强化“物化”套选,因为高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均要求高中阶段必选物理、化学两门科目,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传统高考时期,大家会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综合改革之后,教育部几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从“试行”到“通用”,高中生学习物理、化学科目的基础性要求更是一目了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对青年学生而言,有一种专业选择,叫国家需求;为了国家需求选科,能激励学生把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学”。
找准个人定位“选”。选科千万条,其实就两条。兴趣和成绩,选定就开跑。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当下看起来再好的专业,也难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灿烂的烟花,终究熄灭”;如果是自己学得不好,就业和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当下看起来不好的专业,有一天也可能变得“炙手可热”,如预防医学专业近年来就“火”了一把;如果自己学得深、学得透,仍然可能成为看似“冷门”专业的领跑者,得到社会“宠爱”。
“学”是为了更好的“选”
锚定录取基础“学”。无论是“老高考”,还是“新高考”,招生录取的基础没有变——都是分数!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基于就业;不管是基于优势,还是基于发展,都要求“分数”。虽然“分数”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分数”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了,才能扩大“选”的自由度,因为优质的大学、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都是以分数为基础,有了分数,在所选组合中排位靠前,哪怕你选的组合都是“狼队友”,亦能“傲视群雄”。反之,“学”得不好,一切“选”的诉求,一切就业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
避免摇摆不定“学”。对于选科和学习的安排,学校通常的做法是,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和详细地调查与分析后,通过家长会、学生大会、班会等予以科学合理地指导,然后分步实施。第一步:进行选科指导,把好学生选科基本方向。第二步:借助选科平台,完成学生选科数据收集。第三步:根据学生初选,结合客观条件部分调整。第四步:学生正式选科,完成选科组班后续流程。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很大,班主任会同家长、学生一起“望闻问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的职业特点以及家庭的社会资源等,然后指导学生选科,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因此,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融入到学校的选科行动中,不能摇摆、不能跟风、不能随性。否则,今后进入社会流的汗水和泪水,可能就是当年选科时不认真选而“水”选的后果。为此,要避免以下现象的出现——我学的科目,不是我喜欢的科目;我喜欢的专业需求,不是我现在学的科目。
选科一小步,人生一大步。总之,成长最重要的不是快慢,而是方向。教育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为了找唯一。要找到选科的平衡点、走稳选科后的人生路,做一名五官苏醒的读书人。
来源: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