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上“国家脊梁”的大学应该站在历史的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正因为有了大师、巨匠才成就了这些大学,使得它们成为配得上“国家脊梁”的大学。
国家脊梁——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地位卓然,西南联大是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一所大学。
这所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存世仅8年多的大学,汇聚了朱自清、钱穆、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钟书、金岳霖、费孝通、梁思成等一批学术大师。
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黄昆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以及160余位新中国的“两院”院士,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恒不息的精神丰碑。
国家脊梁——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清华大学等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讹诈,为新中国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带来几十年的和平。1999年,在世纪之交之时,我国对23位在制“两弹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进行表彰。
“于敏 、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一个个都是永载史册的名字。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其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所占比例最高,充分说明当时的清华大学为两弹一星事业所做的贡献,为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了巨大成就。
国家脊梁——新世纪以来培养“大国巨匠”的高校
当下,提到“大国重器”和“大国工匠”,以及我们国家近年来以载人航天事业为代表的飞速发展的前沿尖端领域,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在国际上的排名并不领先,在国内的排名也不是最靠前的院校,但是它们切实为我们国家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与民族自信心。一个个巨匠名字和这些学校联系在一起:
“歼20”总设计师杨伟:西北工业大学;“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上海交通大学;
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东南大学;北斗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国防科技大学;
“墨子号”卫星总工程师潘建伟:中国科技大学;“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据统计,培养大国巨匠最多的高校主要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是5人次入围。排名并列第一。
以上四所高校,完全可以称之为新时代配得上的“国家脊梁”的大学。此外,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高校,也都不同程度的承担起了“国家脊梁”的重任。
甚至连美国的实体制裁清单,也出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