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选科不止关乎孩子的高考,更关乎其未来选院校专业,影响直至工作。
这就相当于把本该在高考后才考虑的选专业的问题,提前到了高一!如果选科不对,很可能与心仪的大学、专业失之交臂。
那么,选科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一起来看看一个学生案例:
选科案例
学生姓名:萌萌
所在地区:北京市
高考年份:2023年
高一选科之前,萌萌期中考试的物理成绩优于历史成绩(物理83分,历史70分),总成绩在520分左右。
萌萌想选物理,一是因为她觉得历史成绩没有物理考得好,二是因为选了物理可选院校专业组接近100%。
但是,当她妈妈带着她来到壹教育,跟我们的规划师深聊之后,我们发现,萌萌的物理成绩好存在“一定假象”——因为物理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她很喜欢物理老师,所以平时就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物理,所以她的物理成绩就优于历史成绩。
在对萌萌进行专业的测评之后,发现,萌萌的职业倾向和学习能力均在文科方向。以历史为例,平常她上课睡觉,也不怎么花力气背诵,也能轻松考到70分。
虽然选物理可选院校专业覆盖率接近100%,选历史只有40%左右。但老师希望让她选择的院校专业最大化,而且她的梦想也是希望能走传媒类的专业,所以选物理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不适合她。
萌萌最终选了“史地政”。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萌萌果然发挥了她文科方面的天赋。
今年高考,她的选科成绩分别是历史97、政治94、地理97,总分623,如愿录取到了自己心仪的985院校。
相比之下,萌萌班里的同学昊昊就没有她这么幸运了。他的成绩一直比萌萌好,也是一个文科脑子。
但他父母为了增加他选择院校专业的覆盖率,强迫他选了“物化生”这个组合。结果,昊昊最后的高考成绩只勉强上了所一本院校。
常见的选科误区有哪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孩子和家长在考虑选科时,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 误区1:只根据目前分数高的科目进行选科
有的学生在考虑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也有的会根据自己高一时的成绩来做选择。
这样的选科依据显然不够客观,一是因为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难度会越来越大;二是因为自己主观上的一些原因,比如喜欢某科的老师……
❎ 误区2: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有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比如,物化生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但学习难度也很大。
❎ 误区3:历史比物理容易学
相信很多学生家长都会觉得历史要比物理容易学,认为历史属于文科,只要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得高分了。
其实,这是一个大误区。现在历史学科的试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拥有非常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很多材料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学生需要对材料里面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解读和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周而复始地刷题,课外阅读非常少造成学生知识面非常狭窄,这对历史考试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帮孩子科学理性地选科?
家长要想帮孩子科学理性地做好选科、学业规划,就要充分考虑 3 个方面的因素:
①孩子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
②社会与职业资讯:大学专业与专业选考要求、职业机会、 社会发展需求;
③家庭期待:家庭资源、家长期待。
结合以上3个方面的因素,家长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 借助多种方法,引导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做选科决策的基础,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对孩子的学业规划要扬长避短。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最有效地激发学习动力。
自我认知的方法包括 :借助测评,借助他人观察,自我反思、 实际体验等。
2.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自主权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倾听孩子对不同科目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选择科目时给予适当的自主权。
3. 学会信息收集,探索更多机会
家长应该学会收集有关各个科目的全面信息,包括课程内容、考试要求、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机会等,使孩子更好地了解每个科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孩子初步排除不喜欢的专业方向, 关联选考要求,平衡孩子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求,聚焦适合孩子的专业方向、学科,探索更多机会。
4.多听学业规划课程或相关的讲座,了解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家长通过学习中学的学业规划课程、讲座以及高校的专业宣讲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是国家的需求,帮孩子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
5.寻求专业建议,做出最佳的选科决策
如果需要进一步指导,家长可以咨询学校的教育顾问、老师或专业的学业规划师。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孩子和家长做出最佳的选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