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33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强基资讯 > 正文内容

高中生如何准备强基计划

作者:  时间: 2020-10-29

随着2020年1月强基计划的推出,自主招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对于已经是高中和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家长而言,强基计划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焦点。

本文简要解读强基计划,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出适合他们的规划方案。

部分同学家长已经参加过试界在校内的讲座或者校外沙龙,为帮助对强基计划政策不太了解的同学家长明晰强基计划的定位,我们首先快速回顾一下强基政策的内容,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强基计划的备考规划。

01 强基计划是什么

强基计划是重要的多元升学路径

我国从新高考改革落地之后,升学路径共有如图所示18条。其中最左侧的就是我们都熟知的高考裸考,剩余一些其他的路径如艺术类、体育类等,需要学生有着较好的童子功;而另外一些专项升学路径,则有着较为严格的背景要求,如学生要在农村地区等。

图中框选出来的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中外合作就是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参加且家长们要重点关注的三驾升学马车。其中综合评价的准备方式和强基计划类似。

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国之重器

中国的发展需要突破科技“卡脖子”的现况,因此国家推出了强基计划,这是中国科技实力持续提升的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战略,将会持续推进较长的时间,因此当前的中学生都能够享有这波红利机会。

我们将政策原文中第二点试点定位的政策原文摘录出来,这段话字字珠玑,同学家长可以反复阅读。

1.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聚焦高端芯片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相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3.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是低分进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

双一流大学也是我们坊间称的老牌985大学,根据2020年高考和强基录取情况来看,福建省理科8598名和文科1200名之前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强基计划以较低分数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之所以说强基计划是低分进入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原因有二:

1. 强基降分幅度大
根据2020年强基计划的录取情况来看,清北理科降8分,北大文科降7分,清华文科降20分。由于强基计划和高考完全不冲突,因此它已经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双保险。试界强基综评将部分学校分数情况整理如下:

2020年福建理工强基计划部分高校降分情况

2020年福建文史强基计划部分高校降分情况

2. 计划数多,且会逐渐增加

全国范围内,强基计划占清华北大2020年本科生招生计划数约25%。而在福建省,北大裸考计划数为45,强基计划数为15;清华裸考计划数为46,强基计划数为18。不难看出,清北在福建的强基招生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更高。

各高校在福建省的强基招生计划数

此外,该计划数不占用高考裸考计划数,且参考在往年自招综评中获得降分优惠的人数变化趋势,强基计划数大概率上将会逐年增加。

2016-2018年北大自招获降分优惠的人数变化

强基计划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竞赛班”

能够通过强基计划升学的同学,国家高校会倾注大量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培养,在政策原文中明确说明有6大培养优势:

1.大学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学习条件和学术环境;

3.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4.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5.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

6.高校积极进行就业教育,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02 强基计划常见误区

很多家长学生对于强基计划有一些理解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这4点:

进入强基计划是否必须做学术?

不是一定要做学术。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一个担忧,但事实上学术道路是非常长且具有挑战的,是一个逆向筛选的过程。要想成为一名教授,学生要先读完本科,考上一个好的硕士,硕士之后去读博士,博士之后再去做博士后的工作,积累了足够的论文和科研成果之后再去竞聘教职。而且一般来说,现在国内高校的教职门槛很高,想要在国内高校当教授的话,在博士或者博士后阶段,要在国外的顶尖高校进行培养和学习。学术之路是个逆向淘汰的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机会都很少,这需要去拼搏和争取,并非想做学术就能做学术的。

所以进入强计划是否必须做学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不仅要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还要根据个人能力来考量。

进入强基计划是否必须本校读研?

不是一定要本校读研,在大学学习成绩足够优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外保到其他学校,或者自主选择考研。

进入强基计划是否不能出国深造?

无出国深造限制,甚至部分高校的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就安排了学生出国交换的培养环节。

进入强基计划是否只能学习基础学科?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里要分成两点看。

第一点,政策规定原则上本科期间不能够转专业。但是在硕士阶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去深造。

第二点,在很多高校的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中,都为学生提供了双学位或者交叉培养的计划,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学习理科的同时,学习自己喜欢的工科专业。

以清华为例在其理科类的强基招生专业中,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应用力学都是理工交叉专业。在这些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如完成相应的双学位培养方案,则可同时获得理学工学两个学位。这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有效利用清华的工科优势,亦可满足希望往工科方向发展的意愿:在本科期间开展意向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科研,并通过跨专业保研或出国申请的方式继续深造。

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其强基专业不仅在本科阶段设计“双导师”或“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还设计了硕博阶段进入相关工科专业继续深造的培养路径。例如数学专业与信息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的交叉培养;物理专业与光电、信息、电子、材料、航空航天、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交叉培养;化学专业与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生命、安全的交叉培养。

 

03 强基计划报考时间

 入围条件和校考规则

强基报考时间

各高校从招生简章发布到最后确定录取名单,通常会从3月底持续到7月初,家长和学生尤其要注意4月份的网上报名,防止错过!

强基入围条件

相比于自主招生等政策,强基计划无论文专利等硬性入围要求,但高考成绩得到重视。按照规则,学生有两条入围路径:
1.高考入围
根据高考成绩,各高校分省分专业(类)按招生计划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学生。
2.竞赛破格入围
五大学科竞赛获金银牌且分数达一本线以上的学生。(该类破格入围学生不占用按高考成绩入围学生的入围名额,也不占用最终录取名额)
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双一流大学每年都会公布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数与入围倍数,假如清华理科招收15人,入围倍数是5倍,那么报名清华强基计划且高考成绩排序前5*15=75人都可以进入校考,这些学生将在校考中重新竞争一次。

强基校考规则

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入围名单后,学生到对应的学校参加强基计划校考,最终【综合成绩=考生高考成绩/该省高考满分×85+考生校考成绩/该校校考满分×15】,再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
以清华为例,如有75名理科生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强基校考,考试结束后,按照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将75名学生的综合成绩计算出来,从高到低录取15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
从数据上看,校考只占综合成绩的15%,但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考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A的高考成绩比同学B高了15分,但同学B在校考中发挥更好,经过综合成绩换算,最终同学B的综合成绩反超A同学,通过校考,扳回了高考的劣势,圆梦名校。因此,学生和家长一定不能低估校考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不同学校强基校考考核内容不同,总体分成笔试和面试。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36所双一流院校,有16所只有面试,没有笔试。

 

04 强基计划如何考

至此,为了针对性地准备和规划强基计划,我们需要先了解强基计划的笔试和面试到底考核什么样的内容,难度如何,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准备?

强基计划校考笔试

很多家长担心,强基计划的笔试会不会都很难,没学竞赛是不是就没机会了?
这种说法,显然夸大了这类考试的难度。培养一个物理或者数学竞赛省一的学生,至少需要6个月的培养周期,一般来说都需要12-18个月。倘若笔试难度和竞赛一样,则所有参加笔试的考生都将会考极低的分数,那么这个考试就对高校来说就失去了选拔的意义。所以说不学竞赛就没有机会在校考中发挥好,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根据我们往年自招、综评和2020年强基经验来分析,强基计划校考笔试难度要根据学校分两个层次来看。

对于笔试难度较大的学校,学生需提前在高二阶段就做好笔试的准备;对于难度次之的学校,学生不需要参加任何关于强基计划笔试的培训,在高考之后加强高考难题的训练即可。
选考物理的考生,在强基计划笔试中,数学物理必考,选考历史的考生,考核科目一般是历史数学,其中数学和选考物理的考生同一张考卷。从备考策略上来说,物理和数学是拉分最大的两个科目,需要重视起来,历史和化学等留到高考结束之后准备即可。

强基计划校考面试

强基计划的面试,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综合面试,一类是专业面试,比如清华北大采用综合面,人大厦大采用的就是专业面试。

这两类面试都会针对学生个体提出专业选择、生涯思考等个人问题:

1.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

2. 这个专业哪方面吸引了你?

3. 既然你有兴趣,那么围绕兴趣你做了哪些事情?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除了个人问题以外,综合面与专业面在考察能力时所提问的问题不同。

综合面试考察学生对于社会时事热点的分析认知,而专业面试则直接考核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程度。

所有院校的强基都有面试环节,所以面试的准备成为所有想要走强基升学的学生的必备功课
福建学生每个人都有的综评档案就是强基计划面试时递交给面试官的“简历”,综评档案中能够凸显学生专业志趣、研究能力的部分就是典型案例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建议每个学生能够在高三之前,就完成一个具有学术规范的,和强基计划申请专业对口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应答个人问题时游刃有余。

 

05 分类规划准备强基计划

了解了强基计划是什么、消除了认知误区,明白校考是如何考核的之后,我们再谈一下高中生如何分类来准备强基计划。
依据强基计划校考的难度不同和入围强基计划的高考成绩要求不同以及是否参加竞赛,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

想判断学生处于哪一类别的家长可以询问学生的班主任,大致了解学生的排名,对号入座。

顶尖竞赛生

顶尖竞赛生应该如何准备强基计划?结论非常简单:“搞竞赛、为省队、金银牌、高考不低于650”。

对于这部分参加竞赛的同学而言,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如果高二结束还未拿到金银牌,学生就要认真考虑是否继续打竞赛:除非有把握能进国家集训队直接被保送清北;或者自信能拿到国赛金银牌,破格入围强基,并且高考成绩不能低于650分;否则牺牲掉高三备战高考的宝贵时间,将为冲刺清北带来很大风险。

顶尖综合生

对于顶尖综合生而言,这句口诀是一定要记牢的:“一定参与、树立目标、冲刺校排名、提前准备笔试、做对口研学”。

明确一下,能够在福建省选考物理排进1500名之前的理科生和选考历史排进500名的文科生,都归属于顶尖综合生这个类别,换算到福建省内的顶尖高中,排名约在理科(选物理)150名&文科(选历史)50名左右。这部分的同学的高考水平都属于顶尖的位次,最终是进入清北复交,或者是去南大北航,可能就是看发挥情况了。

尤其是从2021届开始,福建高考采用了赋分制,这会导致本来就顶尖的这一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再通胀,大家的高考分差距缩小,区分度降低。
对于清北复交浙科南大北航这样的顶尖高校来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强基计划笔试这样高难度的区分度考试,在这批本来就优秀的学生中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方便他们能够优中选优,并且由于这部分的学校笔试会涉及到超纲知识,所以顶尖综合生的强基备考之路,和其他两类学生都不同,需要从高二就开始重视笔试的准备。
其中想要冲刺清北的同学们,还需要从高二开始争取清北的A+认定,这个认定可以帮助学生在校考中获得一些优惠,具体如何去获取,试界强基综评会在后续的政策分析文章中详细说明。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顶尖综合生而言,强基校考笔试准备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即不可喧宾夺主,花过多的时间在笔试超纲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应该采用“平时抓紧课内,利用寒暑假集训学习超纲知识,利用高考后校考前的时间巩固冲刺”的思路来进行准备。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笔试准备重点策略:

 

1. 在高二做笔试准备,高三不要分心,全力冲刺高考。
高三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将高三学年的时间全力以赴倾注在高考冲刺上是非常必要的。毕竟顶尖综合生没有竞赛生的国一国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高考成绩来确保自己入围强基。如果没有高考成绩的保证,连校考都入围不了,那何谈笔面试如何发挥?
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清华和北大的福建招生情况,清北在福建的理科裸考投档线是690分,清北强基计划理科的入围线是682分,相差8分。如果没有考上682分,那么连清北的入围资格都没有,更别提还有第二次打翻身仗的机会了。所以我们应该在高二利用寒暑假,就完成对这些超纲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在进入高三之后,心无旁骛地冲击高考。
2. 尽可能使用集训的方式进行笔试准备,而不是采用周末时间零散准备。
我们要知道,清北复交浙科南大北航的考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清北等院校的笔试难度接近竞赛省赛二试水平,要学习这样难度的知识,最佳采用竞赛学生的集训学习模式。在一个固定的4-5天中,连续集中学习,并且注重和老师的答疑、同学之间的互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对这块知识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在集训之后,学期中的周末,就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课内成绩,查缺补漏,将学期中的周末时间都聚焦在下一次月考或者大考的成绩提升目标上。
3. 充分利用好自己高考后的时间冲刺备考。
根据2020年强基计划的时间节点来看,高考结束后到校考开始,一共有20天左右的时间,是准备校考的黄金冲刺期。利用好这个时间,回顾复习自己在高二学习的笔试超纲知识,然后通过做题训练来巩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提升自己的竞技状态。
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高二花10天学习知识点,高考后花20天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巩固训练,加起来共30天的训练时间,是能够应对高水平大学选拔性考试需要的。
2020届的一个学员,何同学,理科682,无竞赛背景,通过考后的冲刺,最后综合成绩优异,被清华强基计划录取。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到:“作为非竞赛生,我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消化知识点,做更多的试题。为了确保我能在强基考核中脱颖而出,我付出了200%的努力,能多准备一点就多一分可能性,不让自己多年的努力在最后因为些许的懒惰而前功尽弃,终于梦想成真!”
根据上述3条笔试备考策略:围绕“平时抓紧课内,利用寒暑假集训学习超纲知识,利用高考后校考前的时间巩固冲刺”的思路,就能应对强基校考笔试的挑战。
而对于面试,顶尖综合生又应该如何准备?由于面试的准备策略和普通培优生相同,因此该部分将在下文呈现。

普通培优生

首先再次明确普通培优生的范围:选考物理省排9000名之前,选考历史省排1500前,对应到省内名校,差不多在年段中部以上,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各校老师。
对于普通培优生来将,武汉大学及以下高校的校考难度都不大,和高考相当,不需要针对笔试做提前的训练和学习,反而应该重视课内高考,因为这部分学生的提分空间相当大,在高考之前,浪费时间去准备校考笔试是对强基认知不清,都属于无用之功。
需要这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准备的,只有面试,面试的准备策略同顶尖综合生相同。
面试准备两重点:

第一点,我们面对的面试官,并非招生办的老师,而是大学的教授们。他们手上会拿着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和专业申请文书(部分学校要求单独提交专业申请文书材料),并在面试过程中考察眼前学生是否适合进入其所申请的专业进行学习深造。
考生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需要给考官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面试过程中,展示出对学科浓厚的兴趣和学术潜力。其中综评档案中唯一能够论证这点的材料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一个就是研究性学习报告。
假设你作为哲学教授在面试两个学生,A同学高中研究性学习是《斐多篇读后感》,B同学是《探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及现实意义》,你会在印象中对这两个学生打上什么样的标签呢?
况且在高中阶段,中学生需要拿到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本身也需要进行这项学习工作,所以最好和自己的强基申请结合,在合适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一石二鸟,不仅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能为自己的强基校考面试提升竞争力。
第二点,充分利用好高考后的黄金冲刺时间,参加面试的培训,了解往年面试题型和模式,掌握面试技巧,在老师带领下做好模拟面试。

对于报名学校是属于专业面试类型的同学,应该在相关专业老师指导下快速学习相关专业的导论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对于所报学校属于综合面试类型的同学,应该抓紧考后时间熟悉时事热点,将过去一年的热点事件以及我们搜集的各类专家对它的解读文章快速阅读,搭配模拟题训练,形成自己的回答框架,在回答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水平和价值情怀。

总结下来,参与强基计划学生须做好规划:把高三时间留给高考,高一高二2年内用不超过15天的时间完成全部准备。

以下是强基计划备考规划表: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