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中学生对中医药悠久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体验传统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激发中学生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热情,我校将于2019年2月15日至17日举办全国优秀中学生中医药兴趣冬令营(以下简称冬令营)。
一、报名条件
对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优秀,身心健康的高三学生(2019年参加高考),且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高中阶段获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省级赛区二等奖及以上,或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奖;
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并能够提供真实、详尽的材料予以证明。
二、报名程序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1月5日。
2、报名方式:采用网络报名和邮寄材料相结合的方式。
(1)网络报名:访问报名页面https://www.wenjuan.com/s/iaimYv/或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后点击下方菜单“报名”-“冬令营报名”,按要求如实填写报名信息后提交。
(2)邮寄材料:访问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http://bkzs.bucm.edu.cn),查看《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中医药兴趣冬令营招生简章》,下载附件报名表,按表格内项目如实填写完整(成绩页需中学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A4纸打印,同时将高中阶段社会实践、获奖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附于申请表后,于2019年1月4日前通过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寄出,并在信封封面注明“冬令营报名”。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010-64287672
三、营员选拔
1、选拔程序:我校将对提交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综合考查报名学生素质,择优选拔并确定营员名单。营员名单将于2019年1月14日后通过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和微信公众号公布。
2、选拔规模:50人左右。
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9年2月15日至17日(2月14日报到)。
2、活动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大运路1号)。
3、活动内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聆听名师讲座、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参加团队活动、中医药体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五、相关事项
1、住宿费、交通费及伙食费学生自付。
2、学校将为营员购买活动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3、以上信息以我校解释为准,入营详细安排以营员名单公布后的入营须知为准,其他未尽事项请关注我校后续通知。
附:学校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现有教职工4517人,专任教师110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78%,有博士生导师360名。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934人,其中本、专科生6213人,硕士研究生3064人,博士研究生657人,研究生占37%,境外学生占9%。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237人,远程教育学生14128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7299人。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1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3个。另有临床教学基地36所,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见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