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我国竟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而王教授披露的另一项调查结果——北大、清华的60余名文理高考状元的家教情况, 则给人许多启示, 其特点如下:
1、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人格力量
人格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人格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孩子的。60名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
2、只要你奋斗,你就行!
信心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力。 北京文科状元王璞的父亲说:“孩子如考试没考好,我不会责备她,而是与她一起分析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进而鼓励她: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3、走自己的路,别重复别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王教授认为, 家长放手教育、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就体现了创新教育。 王璞的父亲是这么做的:他从不在一道题上去具体指导什么,而是从大方向上去鼓励孩子, 让王璞树立大学习观,课内、课外、社会活动等都是学习的范畴。因而王璞不仅学习成绩好, 班长也当得好,还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站活动,并编辑刊物。
4、学习是一种乐趣
找到学习的乐趣是培养自觉性的关键。 调查发现,这些状元都感觉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因而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性。
5、不仅不施压,而且还减压
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高水平。 王教授问这些状元,高考前父母怎么对你们讲的 ? “以平常心态去考试,尽力而为即可。”状元们认为父母的这种态度使他们能轻装上阵,发挥出最佳水平。
6、父母和孩子是朋友
状元的家庭都较民主, 父母常与孩子讨论问题,以心交心,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注意引导。河北文科状元孙铮说:“高二时我有机会到新加坡学习,当时我想去, 但父母不赞成, 我们就一起分析讨论。父母认为,出国学习适于理科,而我的发展方向是文科, 后来我听取了父母的意见。最终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