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or No,看起来简单的回答,实则证明了你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即使答对了,也不要轻易抛之脑后,说不定这个知识点你只是略懂皮毛而已,真正让你说明为什么对或者错的时候,或许你还真不一定能讲出道理来。总之,加油吧!
判断题
18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实质都是染色体上的DNA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
183.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184.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成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一定会得到纯合子
185.同源多倍体生物的可育性一定比二倍体生物低。多倍体中偶数倍体(如四倍体)可以发生联会现象,但是要比普通的二倍体生物结实率低。
18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187.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188.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89.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称为三倍体。
190.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纯合子。
191.三倍体无籽西瓜具有发育不全的种皮
192.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则可育,如果是奇数则高度不育。
19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都可能发生部分片段的互换,这种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194.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豌豆,属于基因重组。
195.如果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患病的女孩,则该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196.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色盲)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可能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19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亲是患者。则这对夫妇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12;若他们的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8。
198.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应该包括随机取样的所有个体。
199.一个家族仅一个人出现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200.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与家族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201.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三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用其花粉离体培养获得aabbCC的个体占1/8。
202.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03.单倍体育种离不开组织培养技术,多倍体育种可以不需要组织培养技术。
204.自然界中发生的自发突变的突变率非常低,诱发突变的突变率则很高。
205.如果隐性纯合子致死,则Aa连续自交n次,每代中的杂合子占(2/3)的n次。
206.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的物种;骡因为没有后代,所以不是一个物种。
20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208.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09.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发生改变。
210.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1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212.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213.自然情况下,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214.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之故。
215.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21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17.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但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非基因型。
218.生殖隔离一定导致形成新物种,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219.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20.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221.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222.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223.连续下雨天影响了玉米的传粉,此时可施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挽救玉米产量。
224.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225.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226.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227.肺泡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呼吸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关系。
228.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适当摄入果糖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229.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230.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23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23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可以口服,下丘脑、垂体、胰岛分泌的激素必须注射才能起作用。
233.皮肤上的一个温度感受器既能感受热,又能感受冷。
234.某哺乳动物体温为40℃左右,将此动物放于0℃的环境中,耗氧量增加;将此动物的组织细胞放置于0℃下,耗氧量减少。
235.为了增加母鸡的产蛋量,可以人工延长鸡舍中的光照时间,从而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量。
236.某人40度高烧一天,是因为此人在这一天中的产热大于散热。
237.人体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因为酶的活性降低,新陈代谢减弱。
238.K+主要维持细胞外渗透压的稳定。
239.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240.离体情况下,刺激传入神经也能引起效应器的活动,属于反射。
241.神经信号可以从轴突到树突,也可以从树突到轴突。
242.一个反射弧中只含有一条传入神经,一条传出神经,则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不考虑神经肌肉接点)。
243.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244.增加细胞外K+的浓度可以增加静息电位的值;阻断Na+通道可以降低静息电位的值。
245.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一定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46.神经冲动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
247.一个神经元兴奋可能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248.在一个反射弧的链条中不可能存在两个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因为抑制作用(超级化状态)是不能被传递的。
249.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250.神经递质借助膜的流动性进入下一个神经元。激素则与质膜上的受体细胞结合不进入受体细胞内部。
251.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252.胰岛素是人体中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提高血糖浓度。
253.胰腺中的腺泡组织属于外分泌部,具有导管,能分泌消化酶;胰腺中的胰岛组织属于内分泌部,无导管,能分泌激素。
254.因为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等处的细胞,而非肌细胞。肝糖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元不能分解成葡萄糖。
255.胰岛素的增加直接导致胰高血糖素的降低,但是胰高血糖素的增加直接导致胰岛素的增加。
256.验证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普遍采用先切除后再移植的方法进行二次对照。
257.所有的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或少数几种靶细胞或靶组织。
258.能合成激素的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259.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260.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261.人体中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过神经垂体释放的。
26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263.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264.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265.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垂体是最重要的分泌腺,是激素的调节中心。
266.下丘脑是通过神经系统控制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相应的激素。
267.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物的影响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68.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可以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269.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270.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71.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效应B细胞)等。
272.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
273.效应B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将其直接消灭。
274.一个效应B细胞产生一种抗体,每个抗体只识别一种抗原,每个抗体与两个抗原结合。
答案
182.错!基因不一定在染色体上的DNA中,细菌和病毒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质基因也会发生基因突变。
183.错!分裂期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184.错!如果幼苗是杂合子Aa,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的AAaa仍旧是杂合子。
185.对!
186.对!
187.对!
188.对!
189.错!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190.错!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后经秋水仙素加倍才得到纯合子。
191.对!
192.错!四倍体马铃薯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
193.错!非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互换是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94.错!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至少涉及两对基因,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而引起的性状分离现象不属于基因重组。
195.对!
196.错!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可见是母亲的减Ⅱ中,Xb着丝粒断裂后没有平均分给两个子细胞的原因。
197.对!
198.错!应该调查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否则无法判断患病类型和遗传方式。调查发病率的确需要随机取样。
199.错!一个家族可能就一个人出现遗传病,而没有遗传给他的后代,或他根本没有后代。染色体遗传病的很多类型是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如21-三体综合征只是染色体数目异常。
200.对!
201.错!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的基因型如abc,秋水仙素作用后才得到aabbcc。
202.对!
203.对!
204.错!诱发突变的突变率比自发突变高,但绝对值仍旧很低。
205.错!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应该先不要考虑致死效应。Aa=(1/2)n, AA=aa=[1-(1/2)n]/2。Aa=Aa/(AA+Aa)=2/(2n+1)
206.对!
207.对!
208.对!
209.错!自交不是随机交配,后代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210.对!
211.错!同地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也能与原有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时间短不会导致生殖隔离。
212.对!
213.错!基因重组不会引起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表现性间接地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214.错!抗药性在使用农药之前,就产生了。
215.对!
216.对!
217.对!
218.错!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进化相当于量变,新物种形成是质变。
219.错!植物生长素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220.错!茎的背地生长无法表现出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生长素特性。
221.对!
222.对!
223.错!玉米收获的是种子,没有传粉就不会有种子。
224.错!两种浓度可能都是高浓度抑制。
225.对!
226.对!
227.错!内环境稳态直接需要呼吸、消化、排泄、循环四大系统的作用。
228.对!
229.错!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
230.对!
231.对!
232.对!
233.错!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是独立的两种温度感受器。
234.对!
235.错!光信息首先被反射弧的感受器接受,是神经-体液调节。
236.错!温度稳定时,产热=散热。
237.错!进入寒冷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增加,为了保持体温,代谢加快,产热也增加。人是恒温动物,体内酶活性不受外界温度影响。
238.错!K+主要位于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渗透压。
239.对!
240.错!反射必须经历完整反射弧。
241.对!
242.错!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叉形成众多的神经末梢,从而与下一个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结构。
243.对!
244.错!增加细胞外K+的浓度降低了静息电位的值;阻断Na+通道降低了动作电位的值。
245.错!刺激只能刺激在反射弧的感受器上,所以体内的兴奋传导是从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
246.对!
247.对!
248.对!
249.错!去极化时,Na+的内流是易化扩散,所以膜外的Na+浓度始终高于膜内。
250.错!神经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被分解或被前膜重吸收。性激素是固醇类,能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251.对!
252.对!
253.对!
254.对!
255.对!
256.错!甲状腺是柔性的器官,很难移植,采用的是摘除-注射法。
257.错!有些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如生长激素。
258.错!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散分布于肠胃道。
259.对!
260.对!
261.对!
262.对!
263.错!协同作用是指作用相似,所以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分级调控。
264.错!促甲状腺激素没有反馈机制。
265.对!
266.对!
267.对!
268.对!
269.错!性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部。
270.对!
271.错!效应B细胞没有直接识别抗原的能力,是它分泌的抗体识别抗原。
272.错!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
273.错!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能需要形成沉淀,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7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