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从自治区教育厅官网获悉,广西今年共有五所高校申请更名、升格或改制。其中两所高校申请更名为大学,两所高校申请升格为本科,另有一所高校申请改制成本科。
▲网页截图
从公示情况看,将依托北部湾大学建设北部湾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请升格为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申请升格为广西城市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申请改制为广西经济学院。
本来是值得高兴的好事,但有人却在评论区里表达了忧虑:
当然,也有反驳这一观点的声音随后响起:
资料来源:南国早报(ID:ngzbnews)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大家都是希望大学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确,大学改名不是一件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持反对意见的网友或许是有以下的担忧。
改名会不会砸了“招牌”
随着时间的积淀,一些高校的校名也已深入人心,如高校随大溜更名为“某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或者“某某医科大学”,很容易就将原本具有专业或行业特色的校名改得面目模糊。
高校改名,不少高校毕业生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一位某机械学院的毕业生说:“当初报考学校时就是冲着学校这块招牌。找工作时跟求职单位一提起校名,行业内认同度很高。听说母校更名为‘某理工大学’,感觉特色真是一下就没了!”
为此,一些高考生家长也抱怨“现在是个学校都叫什么‘理工’或者‘科技’大学,谁知道那么多‘理工’或者‘科技’大学到底哪个好呢。”儿子面临高考的沈阿姨说起高校更名,一肚子怨言。
沈阿姨曾跟儿子提起过她读大学那会“如雷贯耳”的一些“牛校”,不想却被儿子“奚落”一番,“您说的学校早都改名了。”沈阿姨非常困惑,“以前学校积累下的好名声就那样丢弃了吗?”还有校友吐槽,“中国的大学校名突出的就是地大、楼大、学生多、学问少。干脆改名改成‘国际东太平洋科技大学’‘世界东半球科技大学’好了,还符合教育部的大学更名规定。”
新浪网校园频道针对高校更名曾推出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更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好事”的比例为22.13%,认为“会浪费了原有的名声”的比例为49.71%,认为改名“影响挺大,不认识它了”的比例高达64.67%。
“改校名”就等于“名校改”了吗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更名意在升格,升格的好处多了——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跟着名字变动的还包括学校的招生指标、教育收费、学位授予资格、职衔评定标准、教育拨款等。
而社会上不少人也误认为“大学”一定比“学院”强,档次高。“在这种更名大潮背后,透露出的是高校在某种程度上迎合这种社会观念,表现出一种浮躁、追求政绩、生源扩张带来经济利益的心态。”当时还担任着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接受媒体采访如是表示。
他对大学更名持保留态度。他说,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
高校想由“麻雀”变“凤凰”,需要的是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学校多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实质改进,质量提上去了,高校“头衔”升格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内外兼顾,对吸引生源也大有益处。
高考生在选择志愿高校时除了通过校方招生手册和网站外,高中订阅的报考资料和教育类网页也都是他们择校时参考的主要信息渠道。高考生及家长显然不会那么容易被校名蒙蔽双眼。
中国高校想拥有更优质生源,不妨从高考生选择志愿高校的主要信息渠道上多下功夫,通过展示校园实景图片、就业质量数据、教学资源数据,让其认识名字背后学校的真正实力。
是否“实”至“名”归?
高校一边喊着要打造百年名校,一边又频繁地改名字,估计今后学校写简介的时候,还得备注一大串曾用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
这所享誉全球的知名学府,鉴于传统的影响并为了突出学校对于本科教育的高度重视,一直坚持以“学院”名世。有人调侃,要是达特茅斯学院在中国早就改名为“达特茅斯大学”了。
除此之外,还要提到的是法国高等教育中“大学校”(GRANDES ECOLES)的命名。“大学校”是法国对通过入学考试来录取学生的高等院校的总称,用来区别于普通大学(université,持有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在法国,只有优秀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校的预科,经过两年的专门培养,再参加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竞考,通过者才可根据成绩双向选择,然后进入某一大学校。梅斯大学、凡尔赛大学,这些名字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学校均为法国普通公立大学;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国立高等电信学校这些听起来如专科院校或培训机构的学校,却是法国精英教育的象征,充分体现了学校培养质量的好坏与校名无关。
如果以校名是否“大气”论英雄,赫赫有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要无地自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