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敏,2016年山东高考文科第二名
青岛市文科状元
座右铭:世事轻易,无不可为
我是2016年山东文科的第二名
青岛市高考文科状元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曾经是一名理科生。也曾物理考过98分,也曾彻夜攻克化学竞赛,也曾纠结于基因概率分布。
文科与理科,结局与开始
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这个转变的过程想与更多人分享,也渴望能给纠结在选择边界线上的同学们一点帮助。
我的学校当年采取了一个很大胆的方法,心照不宣地提前分科。于是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过后,直升班100名同学,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被分编进了文理两个小班。
在一开始的志愿单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在过去的十几年人生中,哪怕我的父母都是文科生,我所受到的教育和劝诫都是“学理”。
作者:赵旭敏
正是因为他们都是文科生才更明白文综答题的不易,题目的含义隐晦、标准答案不定和背诵任务的繁多,导致的成绩波动大,很大比例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而且普遍的观念是理科在一本招生中名额更多,且以后专业选择和就业面更广阔一些。
所以,当时“学文”从未成为我的备选项。哪怕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博览群书,熟谙历史,甚至可以说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甚至可能政史地对我的吸引力对我更大一些,我也觉得,我就是应该学理的。
然而这让我的老师们觉得非常的可惜。他们觉得我从任何层面来讲都是一个文科生的苗子,特别是第一次期中考试中我的政治拿了满分,政史地综合评价远高于物化生。我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热情,也让他们看到我对这三门科目的热爱。
同时我最好的朋友选择了文科,当我问她原因的时候她告诉我:“我的数学和物理无法与那些天赋特别出众的学生相比,文科虽然机会少,但是同样竞争压力小。我父母也是希望我学理科的,但是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学文考清北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学理却是一丝可能也无了。”
“我必须要去赌这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哪怕失败也不后悔。”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我内心激荡震动。但是想到这十几年的内心的坚持,想到种种,跟父母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父母把选择权交到了我手里,最终我还是坐在了理科班的教室里,充满了忐忑与期待。
我们的学习节奏一直很快,哪怕课程进度在分科后加快,大量而艰深晦涩的内容疯狂涌入脑海,也没有觉得太多不适。那段时间的记忆已经模糊,留下的只是一行一行的公式、大量潦草的演算纸和望不到尽头的试卷。
一段时间后,我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坦白来说,虽然化学与生物算是我的强项,但是物理确是实打实的短板。
高一的课程飞快地掠过,在简单基础的题目上还看不出什么,进行到高二的课程,开始出现复杂而综合的大题,不走寻常路的受力分析,势能动能在各种情境下的转换,关于引力问题的种种,到后来的电场磁场,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属于我的世界,讲台上老师热情澎湃又耐心细致地讲着题目,台下目光炯炯的同学们此起彼伏地回应着“懂了”“老师下一题吧”,而我在这种“世界皆懂我独懵”的氛围下,根本不敢出声说一句“我没听懂”,而只是惶恐而绝望地抄下并不能看懂的解题思路。然后在课后或者自习时,花费超过课上数倍的时间去慢慢咀嚼吞下。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还好,最让我觉得压力重大的,是我们每周都会进行的物理小测和每月的统考,小测里在我艰难地在理解题意中挣扎,正确率惨不忍睹的时候,我身边分班时名次差不多的同学能够几近满分。月考中我仍然勉强维持名列前茅的水准,却是语文英语化学生物拼命给我撑起了成绩,而且那个名次在我们学校的理科,是绝无清北可能的。
我的老师们又开始纷纷劝我,学文吧,凭我的文科天赋,总比在理科死磕要强。就连我的父母,也时常欲言又止。他们在意的不是我能否上清北,而是我身上,时不时展现出的惶恐与疲惫。
我是一个要强并且心理素质强大的人,我可以因为我喜欢文科而不顾反对去学文,却绝不允许自己因为理科学不好而把文科作为“最后的阵地”。一来我向来不认同“学不了理才去学文”的观点,而来,如果我选择迎难而退,那如果文科我也学不好呢,我又能退到哪里去?给自己一个借口的退路,往往会纵容无数的懈怠与逃避。
我顶住所有的压力,拼上所有的骄傲,开始与数学物理死磕。买了多少本课外辅导书,埋首于多少个熬夜奋战的夜晚,写满用尽了数本改错本,由一开始努力而毫无起色,到后来终于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再到正确率肉眼可见提升,高一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理科班的第二名。我终于证明了,自己也有学好理科的能力。
所有人都在欢欣鼓舞,为我的“逆袭”叫好,然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茫然。我几乎可以预见到后来两年的日子,我必须保持着与这些天差不多的节奏,付出这样的努力,才能维持在如此水平的成绩。我不怕苦也知道所有的高中都必须有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但是,我真的不快乐。我时常陷在一种惶恐里,而他人展现出的天赋更让我自惭形秽。
我可以拼着骄傲来证明自己,却无法欺骗自己真的喜欢物理,喜欢理科。它们确实高深奥妙,而我,确实感受不到。
于是经过了跟父母的彻夜长谈,我在那个假期,做出了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地决定——“转文”。
我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也是时候遵从内心了。然而现实无比严峻,哪怕那才是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的文科同学们却已经政史地各比我多学了一本书了,而且我在理科拼命跟物化生死磕的时候,他们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再决定之前就知道的事情,自然也不会畏惧由此而来的挑战。我经历了半个现在想起来都不可思议的假期,从早上睁眼就开始背书,到晚上睡觉仍在做题,各个老师家窜着补课请教,我的老师和父母叔叔阿姨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政治五天历史七天地理四天学完书,剩下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做题。
这种强度哪怕比起“物理黑洞”都是不遑多让的,然而我却从心底觉得快乐,历史人物在书中仍鲜活、哲学说尽时间奥秘、区位一语道破天机。我读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鲜活的。我努力到拼命,却一点也不觉得压抑。
开学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
搬去了文科班
坐在我俩闺蜜旁三个人挤眉弄眼,上课时一题不合跟老师吵得不可开交,背书背到绝望猛灌一口水站起来继续背。别听我说的轻松,压力一点也不小,题依然难到头大,出题老师似乎跟我不在一个次元。
然而就觉得,真开心。再做一万年的题也不嫌累。
转科后的第一次考试就杀众人一个措手不及拿到了第一名,展现了假期的成果。并且由此展开了我们班轰轰烈烈的大背书把我弄下去热潮。此后两年,有过很多瞬间的绝望,作文某段时间一直在跑题、文综历史全国一卷选择题的崩溃、英语起伏甚大,在这些瞬间里,不是没有想过如果留在理科会怎么样。然而更多的就是下一个瞬间打起精神,去背更多知识、做更多题。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我。
当然,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劝大家转科,往后高考政策改革,选择余地更大。只是想告诉你们,梦想与现实需要有个平衡点,任何选择都要基于兴趣和自身情况。虽说仍有转圜余地,可是往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艰辛。
而且,我转科也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点:
1、我更喜欢文科,兴趣远远超过物化生。
2、文科上天赋更优,特别是知识面、理解力与记忆力上。
3、我有退路,文科理科兼长。
4、分科早,哪怕已经学了一年理科,仍有两年让我把差距补上。
5、我们学校文科强大,连续几年考出文科省前三名。
我当时也是考虑了许许多多,才有后来的义无反顾。选择和路都是自己的,无论做出何更改都需要莫大的勇气,由此对同学们忠告,文理分科时: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综合评估自身长处短处,语数英也要评估在内。
3、听取老师和家长的部分建议作为辅助,但决定权一定还在自己手中。
4、根据学校的情况。
5、不管选择什么,一定要努力。
讲了这么长的一个故事,除了展现自己理转文的挣扎,更多是想告诉大家,你所见到的一切可能与最初的模样相差甚远,开始时的选择固然重要,后来的路如何走更重要。选择从无对错之分,只要你曾经受住破茧成蝶的痛,自然担得起翩跹起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