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坐落于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是河北省教育厅直属、与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于1952年在天津建校,由河北省水利厅、交通厅、工业厅合办,校名为“河北水利土木学校”,是当时华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水利学校之一,也是解放后全国最早独立设立的水利学校之一;1955年更名为“河北省天津水利学校”;1958年,迁至保定市,升格为高等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1959年更名为“河北保定水利水电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水利学院”;1962年因国家政策调整恢复为专科;1963年更名为“河北水利学校”,1965年更名为“河北水利工读专科学校”;1966年迁至石家庄平山县岗南镇;1970年迁至沧州市,更名为“河北水利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2016年3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重新命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学校现有七院三部一中心共11个教学单位,设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申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4年,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23项,我校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33项。学校获批2018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形成了以工学专业为主体,水利、电力专业为特色,土木、交通、信息技术、自动化、经济管理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学校现有教职工549人,其中专任教师49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96人,博士、硕士399人,“双师型”教师199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2人,河北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8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特殊津贴专家3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选二层次3人、三层次8人。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聘请122名行业和企业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
2018年11月,学校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19年首次申报,2项面上项目获批立项,填补了沧州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的空白。学校建有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教育厅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沧州市技术创新中心4个,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3个,校内科研平台7个。建有校内实训基地近60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30余个。
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9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5篇,被EI、SCI、ISTP 等权威检索机构检索收录41篇;编译、出版教材和著作101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8项,有90项科研成果获奖;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158项。
学校始终坚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8%以上,建校至今培育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河北省水电行业培养了大部分专业人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1418人,其中本科生5637人,专科生5781人。学校聚焦文化育人,打造精品校园文化。2014至2018年,连续5年被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6至2018年,连续3年获得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近几年连续获“河北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突出单位”“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经过68年的执着求索和精神积淀,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秉承“勤奋、求是、创新、笃行”的校训,凝聚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铸就了“崇尚致用,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和“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为河北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教育报》、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办学成就。2019年5月召开了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在未来的征程上,学校党委将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求真务实、砥砺奋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坚强保证,不断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
各专业学费标准详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住宿费以省物价主管部门批准为准,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
奖学金设置
1、学校分别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筑梦奖学金、星火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2、根据国家政策,学校设立国家助学金,经学校评审,每年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困难生资助办法
1、根据国家规定,学校向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
2、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一学期后,根据有关规定,可自愿申请并经银行批准后获得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同时鼓励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3、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为生活困难学生寻找和安排助学岗位,支付劳务性报酬。
宿舍:
宿舍为六人间,有风扇,壁橱,桌椅,暖气,阳台等基础设施。还配有开水房方便同学日常洗漱。房间宽敞明亮,干净卫生,温馨整洁。
食堂:
学校建有多个食堂,方便同学就近就餐。食堂内设施先进,环境卫生,定期会有卫生部门来进行检查,同学们可放心就餐。食堂还开设多个窗口,避免放学高峰期出现排长龙的现象。菜品种类齐全,集齐了各个地方的特色,可以满足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