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强化“船舶、海洋、蚕桑”三大特色,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造船强国战略需求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1952年第一工业机械部船舶工业局筹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2年11月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源自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造船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源自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造船科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年7月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源自193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机械科和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上海水产学校(源自1912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轮机科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年8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正式创办,开始招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源自1979年创办的江苏省镇江粮食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源自1951年创办的华东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条件不断完善。目前拥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600余亩。一个占地2350余亩的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新校区正在全面建设之中。学校有15个学院;拥有15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转移机构,11个国家级、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6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台套数28916台(套);纸质图书195万余册(含张家港校区)、电子图书270余万种,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学校积极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具有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类学科专业设置最全的高校之一,是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学校蚕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机构,先后16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二等奖11项,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家桑种质资源库和蚕种质资源库。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1个培养领域。有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2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序列学科,6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56个本科专业,分属涉船学科群、涉海学科群、蚕桑及生物学科群、基础学科群等学科群,其中工科专业33个。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计划联盟试点专业,获批省级卓越计划(软件类)试点高校。获教育部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8项。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229名。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67名,副高职称人员581名。其中国家级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青年千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以及江苏省教学名师、特聘教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各层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103人;4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在校普通本科生22100余人(含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5956人),研究生2200余人,全日制外国留学生3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已为部队输送国防生1100余名。在我国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中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中我校毕业生占有很高比例,学校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7%以上。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船舶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学校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证书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241项、省部级项目3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3项,其中一等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1617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授权发明专利969件。学校积极争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条件,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发改委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4个省教育厅和1个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国家培育点;3个江苏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厅、3个农业部、3个中国农科院、1个江苏省农林厅、1个江苏省经信委和1个江苏省经贸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此外还拥有1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4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镇江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一贯重视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学校牵头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类高校联盟,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建有海外教育学院,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科研与办学合作。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沪东造船厂、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设在学校,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年总额达2000余万元。其中,招商局集团、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
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江苏科技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激励着广大师生和校友砥砺前行,成为一代又一代江科大人创造学校发展新辉煌的精神动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江苏科技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努力推进学校事业跨越发展。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紧紧围绕海洋强国、造船强国战略,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长远目标而奋斗。
(注:主要数据截止更新日期为2016年12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学习基础课,1年在相关企业学习专业课、实践课;开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等。
深蓝学院
深蓝学院以培育“行业精英,学术精英,创业精英”为愿景,实行“小班教学、导师引导、激发潜能、拓宽视野” 的教育培养模式,提供最优质的政策资源、广泛的社会资源、优厚的物质资源等。
船舶与海洋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自动化
环境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畜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生物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科学技术史
化学
理论经济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奖学金设置
江苏科技大学奖学金设置一览表
奖学金种类
授奖范围
金 额
优秀学生综合
奖学金
全 校
3000元--500元/生
劳氏奖学金
全 校
本科生:6000元/生
研究生:8000元/生
国防奖学金
国防生
5000元/生
新生奖学金
全校新生
2000元-10000元/生
毕业生
奖学金
全校毕业生
500元--3000元/生
单项奖学金
全 校
200元--10000元/生
茅以升家乡教育奖学金
全 校
1000元/生
船舶英才奖学金
全 校
300元/生
昆明船舶公司
奖学金
全 校
1000元/生
芜湖船厂奖学金
全 校
1000元/生
铁锚奖学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00元/生
瑞典Tribon
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500--2000元/生
MERRY
(苏州美特科技)奖学金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500元/生
善卷风景区
奖学金
全校
500元/生
常石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2500元/生
中国联通奖助学金
全校
1500元/生
校长奖学金
全校
1500元/生
困难生资助办法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的有关规定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同时我校还采取了提高奖学金额度、给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评选“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和“江苏省政府奖、助学金”等一系列完善的帮困助学措施,健全奖、助、贷、补、减等综合资助体系。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爱心基金会”和“三自协会”以帮助特困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同时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帮助。
宿舍:
分为四、六人间,上铺是床,下铺是桌子。桌子旁边有个大衣柜,没有空调,每个寝室有两个吊扇,除了四号楼。不是非常热的时候够用,自备一个小风扇差不多就够了。有独立卫生间,太阳能淋浴。
食堂:
学校设有多个学生食堂,设施先进,环境优雅,食材卫生,每个食堂都设有不同风格的小窗口。港区饭菜还行,比本部好吃实惠。饭菜口味酱油多,甜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