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现有5个校区,另有占地1200余亩的沙河新校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基本建成一期工程。
学校缘起于1937年,迄今已有82年历史。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与国家共成长。从国立高工时期高举“实业救国”旗帜,到1958年隶属机械部的北京机械学院及其后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81年首批硕士点)都以服务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建设为己任,创立于1978年的北大二分校及其后隶属于电子工业部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应国家计算机工业发展需要而生”,直接服务于国家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82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各条战线,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和国防军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致力于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信息强国贡献力量。
学校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形成“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共识,全面推进“五个环境建设”,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发展前景广阔。
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五个环境”建设,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连续多年获评“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并获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提名奖。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909人,研究生1587人,留学生164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七年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市属高校前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起薪高,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69人,其中64%具有博士学位,60.78%具有高级职称; 学校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3个;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团队和市属高校创新团队21个;长城学者等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6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7人;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45人;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1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20人;中青年骨干103人。拥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384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1 个,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3个,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4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
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与清华大学共建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1个。按照“学科群”专项、“信息+”专项和常规项目三个类别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2007至2009年,连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201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科研总经费连续10年较大幅度增长,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校办科技产业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参股的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属高校中首家上市企业。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数96项,近三年新增省部级以上奖项9项。
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已与百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聘请13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蒙代尔等49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联合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牵头成立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
当前,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继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数理实验班
采用 2+2 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低年级(一、二年级)接受以数理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习数理基础课程和部分通识课程,高年级(三、四年级)时进入学科专业领域,学习专业课程;强调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计划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培养模式,3 年校内基础课程学习,1 年校外企业学习;开设专业: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
车辆工程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数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学校执行北京市物价管理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学费标准为:翻译专业5000元/年;其它专业为4200~4600元/年。
奖学金设置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我校有国家、学校及社会设立的奖、助学金十三项,年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
一、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
奖励对象:我校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且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
等级及金额:每人8000元/年
评选比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分配名额
评选时间:每年10月
2.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对象:我校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且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等级及金额:每人5000元/年
评选比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分配名额
评选时间:每年10月
3.校长奖学金
奖励对象:二年级(含)以上正式注册在籍并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国家计划内招录且学业水平优异,综合素质特别突出的全日制本科生
等级及金额: 10000元/人
评选比例:每学年评选不超过10人
评选时间:每学年秋季学期初
4.学习优秀奖学金
奖励对象:二年级(含)以上正式注册在籍并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国家计划内招录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全日制本科生
等级及金额:特等奖5000元/人,一等奖3000元/人,二等奖2000元/人,三等奖1000元/人
评选时间:每学年秋季学期初
5.科技创新奖学金
奖励对象:二年级(含)以上正式注册在籍并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国家计划内招录且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全日制本科生
等级及金额:一等奖1000元/人,二等奖800元/人,三等奖500元/人
评选时间:每学年秋季学期初
6.社会贡献奖学金
奖励对象:二年级(含)以上正式注册在籍并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国家计划内招录且热心社会公益,服务成效显著,彰显道德风尚的本科生
等级及金额: 500元/人
评选时间:每学年秋季学期初
7.文体优秀奖学金
奖励对象:二年级(含)以上正式注册在籍并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国家计划内招录且文体特长突出,参加竞赛取得较好成绩,或为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全日制本科生
等级及金额:特等奖1000元/人,一等奖800元/人,二等奖500元/人
评选时间:每学年秋季学期初
困难生资助办法
二、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
资助对象: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等级及金额:一等每人每月450元/年,二等每人每月230元/年,每年按10个月发放
评选比例:根据“应助尽助”的原则,基本可以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
评选时间:每年10月
2.洗澡、开水、电话补贴
资助对象:在校参加正常学习活动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等级及金额:每人185元/年
评选比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分配名额
评选时间: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文件要求执行
3.临时困难补助
资助对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中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等级及金额:个人申请,原则上资助总额不高于一等国家助学金
评选比例:无限制
评选时间:个人申请,随时受理
4.学费减免
资助对象:无力支付学费的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孤儿、烈士子女等)
等级及金额:全部或部分本专业学费
评选比例:无限制
评选时间:个人申请,随时受理
三、国家助学贷款
学校协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北京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手续,获得学费及住宿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贷款利息由国家补贴。
四、勤工助学
学校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取一定报酬解决部分在校生活费用。勤工助学按小时计酬,酬金为每小时8元,勤工助学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10小时,每月不超过40个小时(寒暑假除外)。
学生宿舍
学校共有13栋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共计75751平方米,2100多个房间。
学校现有小营、清河、健翔桥3个本科生教学区,各校区食堂总面积为11698平方米,桌位906张,能容纳3700人同时就餐,每个校区都配有完善的餐饮服务体系。
食堂
学校有多个学生食堂,总面积万余平米,可保证学生就餐使用。学生食堂均通过了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达标验收。此外,学校还有各种特色风味小吃、回民餐厅等,供学生选择搭配膳食。
平均伙食标准
学生食堂一贯保持稳定的食品质量、食品价格、食品数量标准,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营养的餐饮服务,每人每天早中晚三餐消费约15-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