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9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学校设有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等14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71个,本科专业57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40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03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5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十一五”至今,我校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19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174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131篇;共获授权专利2349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4年度全国高校授权专利工作排行榜上,我校排全国高校第26位;在2014年底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38位;该两项排名已连续4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均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2012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称号。科大学子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国家级比赛中摘取多项桂冠,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管理改革为动力、党建创新为保证,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以上统计截至2015年5月)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在全校相关本科专业学生中选拔具有突出培养潜质或特殊专长的优秀本科生,经过笔试、面试、公示,最终确定入选学生;全校选拔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总数为不超过本届学生总数的4%。;实施小班上课,单独培养;每个教改班均配备优秀任课教师,为教改班的每位学生确定科研训练导师,每位导师带1-2 位学生。
卓越工程师计划
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模式,即3 年校内基础课程学习,1 年校外实践学习;开设专业: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皮革工程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等。
动画
轻化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应用化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包装工程
艺术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设计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中药学
工商管理
艺术学理论
设计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奖学金设置
学校成立了陕西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大学生阳光助学中心,开办助学经济实体,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建设完善,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先后被评为“ 陕西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及“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及“全国资助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一等奖。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奖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资奖助学金、校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医疗保险、资助育人平台等。
1、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每学年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每学年一等:3500元/人,二等:2500元/人)。
2、社会捐资奖助学金:
周廉奖学金、贵州茅台奖学金、博世助学金、金石奖学金、顺丰奖学金、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华贸皮革企业奖助学金、隆丰奖学金、亚马逊化工奖学金、钟香驹教授奖学基金、维美德奖学金、斯道拉恩索企业奖学金、芬欧汇川教育基金、中达化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方舟科技创新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学金、蒙娜丽莎企业奖学金、旭日陶瓷企业奖学金、费诺油气科技创新奖学金、金堆金奖助学金、通利行奖助学金、珍馨香精香料奖学金、仁恒医药奖学金、“东富龙”奖助学金、“成型学长”奖助学金、“克林”奖助学金、“永礼”奖助学金等。
3、校设奖助学金:
陕西科技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以及特别资助金。
4、勤工助学:
在学校各部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由阳光助学中心负责勤工助学具体工作,同时通过开办阳光文体用品中心、阳光书报亭、阳光茶坊、阳光咖啡馆四个助学经济实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
5、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
6、医疗保险:
西安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
困难生资助办法
我校设立了陕西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大学生阳光助学中心,开办助学经济实体,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建设完善,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008年我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资助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一等奖。
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奖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企业及个人奖助学金、校设优秀学业及优秀团体奖学金、学生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能培训、生源地助学贷款、医疗保险等。
1、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学年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每学年一等:3500元/人,二等:2500元/人)。
2、企业及个人奖助学金:华民慈善助学金、福慧奖助学金、华育奖助学金、黄奕聪奖学金、富士康奖助学金、“金石”奖学金、钟香驹奖学金基金、亚马逊化工奖学金、斯道拉恩索奖学金、美卓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学金、友达光电奖学金、芬欧汇川奖学金、胡氏家庭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助学金、蒙娜丽莎奖学金、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朗盛奖学金、联丰爱心基金、达威奖学金、兴鹏实习奖学金、可利得奖学金、“克林”奖助学金、克莱恩实习奖学金、BASF奖学金、狮岭皮具创意奖学金等。
3、校设奖学金: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文体优胜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道德风尚奖学金、阳光助学金等。
4、勤工助学:通过开办阳光文体用品中心、阳光书报亭、阳光茶坊、阳光sung酒吧等助学经济实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
5、经济困难学生技能培训:开办公关礼仪、社交技能、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心理辅导、计算机、英语等免费培训班等。利用假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调研、参观学习活动。
6、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
7、医疗保险:西安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商业保险。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内有暖气、空调、网络等生活设施。一般6人间,床的尺寸一般为2米*90公分,学校餐厅可同时容纳两万余名师生同时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