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家长课堂首页

关于人的成长,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一直被很多人关心。有一个现象,很久以来,一直让记者关注和思考——一边是很多条件优越的城里孩子,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事无巨细都被家长包办代劳,他们像一个个巨型婴儿,从小被父母小心呵护着长大。上学放学,家长车接车送。父母花大价钱,给他们找各种补课班,甚至找一对一的名师补课。更不必说,家长们煞费苦心地给他们做各种好吃的补充营养。他们用最好的电子产品……总之,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他们享用。但即使家长这么付出,全力以赴,孩子的学习也往往差强人意。而另一边,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就到离家很远的县城寄宿上学,甚至吃不上穿不上,只能有基本的温饱,家长也从来不管他们的学习,可他们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两厢对比,给人的感觉很震惊。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什么?这里面潜伏着什么样的教育误区?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哈工大的几名优秀学生,他们都是来自贫困地区的苦孩子,记者试图从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去探求一个人成长的秘密。
 

学建筑,无非也是盖房子,和农民工没啥两样
 

哈工大建筑学院的林绍康同学,现在在读研一。这个来自福建偏僻农村的苦孩子,本科时多次在全国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记者面前的小林同学,眉清目秀,文静腼腆。
 

他说,我父母都没什么文化,靠打工供家里三个孩子上学。我们那儿是侨乡,我们那儿的传统是,孩子长大后到国外打工挣钱才是有出息的,没人读书。2009年我考上了哈工大建筑学专业,这本来是个高兴的事,但我和家里却闹了很大的别扭。父亲想让我学医,他认为当医生才是有出息的。可我却选择了建筑,选择了哈工大。在父亲的眼里,他是一个农民工,就是一个盖房子的。而我跑那么远,高考考那么高的分去学建筑,无非也是一样盖房子而已。
 

离开家那天的情景我一直记得,村里每个孩子到国外打工,家门口总会聚集很多送行的人,与那热闹的场面不同的是,我离家的那天清晨,村子里静悄悄的,没有送行的人,只有我和父亲提着行李悄悄地走了。这让我心里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学出个名堂回来,让村里人知道,读书是有用的!
 

可是来到哈工大建筑学院,我却发现自己一个农村孩子,想学好建筑学实在太难了。周围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见多识广,还有很多同学,有与建筑相关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熏陶,专业学习上得心应手。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见识狭窄,基础知识薄弱,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从没学过画画的我,第一次画的素描,实在让我无地自容,我甚至没有勇气交上去。这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了怀疑。
 

小林说:那一年,是我最苦闷和自卑的一年,我说的话不标准,别人都听不太懂,我又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所有的心事都闷在心里,只有咬着牙自已扛。每天,我默默地在教室画图直到清楼,清楼了,我就去自习室。经常是寝室的同学都熟睡了,我还悄悄把门开个缝,搬个小板凳放在寝室里靠近门口的地方,借着走廊里的灯光画图。这样做,不止是担心打扰寝室同学的休息,更不好意思让别人发现自己每天熬夜只是在画一张张素描。就这样,一张别人用一节课就能画完的图,我总要用上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画完。
 
终于,在一堂建筑基础课上,老师拿着我的作业给全班同学讲解,并作为大家的参考,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作品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摆放在别人的面前,我终于也可以和别人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去叩开建筑学习的大门!
 

2012年,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Revit杯建筑设计竞赛开始了,这项比赛是国内建筑专业最受认可设计竞赛。我同时参与两个设计小组,并在其中一组担任组长。准备期间,我们经过了无数次推倒重来的过程。正好赶上暑假,大家陆续回家。但我依然觉得方案不够完善。闷热的暑假,我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土木楼里,陪着我的只有键盘、鼠标、图纸和模型。每当思维停滞难以继续深入的时候,我也会对着显示器思绪恍惚,开始想家。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为了父母,我再累也要咬牙坚持。有无数个夜晚,我坐在电脑前,鼠标还在工作,眼睛却已疲劳地合上了。困了,我就到洗手间冲个凉水;还记得有一次,我去打开水,实在太困了,打着开水就睡着了,直到被溢出的热水烫到,我才惊醒。就这样,这个假期把我的身体和精神都推到了极限。最后,我的作品,一个获得了全国建筑大赛的特等奖,一个获得了一等奖。
 

如今已经读研的小林,已经有了固定的收入和工资,每个月还能帮助家里一些。和当年那个自卑不爱说话的农村孩子相比,能看出,他已经获得了宝贵的自信。说到自己大学5年的变化,他说,我现在有了自己明确的努力方向,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而以前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说到自己内心的变化和体会,他说,谁可能都在大学里遇到各种困难,有的困难看起来好像是跨不过去的,但你要敢于去克服,其实它没有那么难。当你跨过这个坎,再遇到下一个困难的时候,你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去战胜它,这样,你就一点点的进步了,你就有力量了。说到自己的业余爱好,小林说,我从小就坚持跑步。高中时,感觉学习压力大了,我就出去跑2000米,大学也是这样,运动是我自我磨炼和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说到对建筑的感受,小林说,虽然我获得了全国的建筑设计大奖,但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局限。小林说,建筑设计,说到底,是为人的感受服务的。而说到人的使用感受,这其中包含的内容又太丰富了,这里有太多人文的艺术的内容,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和体会。
 

能够想象,未来的小林,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今天的成绩,来自他性格中的韧性和坚持。他的这种性格又是怎么长成的呢?
 

我们回头,谈到了他的中学,一个人性格萌芽的时候。他所接受的学前教育和知识熏陶与见识,和城里的孩子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他从小到大,从来没补过一堂课。用小林自己的话说,他也不是很聪明的那种孩子。那他靠的是什么呢?
 

小林说:我小的时候也很贪玩。父母都是农民工,长年在外打工,也没人管我们。初中的时候,我要每天骑车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我是从初二开始知道学习的,当时我们的理想就是考上当地县城最好的高中。考上重点高中后,和那些来自县城的同学比,我的基础很弱,跟的特别累。高中我就开始住校了,我能靠的,也就是勤能补拙,靠的就是一种坚持。高二下学期,开始进入系统复习时,我终于找到感觉了,原来很多没弄通的问题通了,成绩也上来了。我原来想上厦大,可高考分数比厦大高出很多,就上了哈工大。小林说,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问过他学习的事,全是靠自己,可能还是心里一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吧。
 

一个新疆放羊娃的逆袭之路  
 

艾麦提 布拉丁是一个新疆小伙子。2012年8月,他一个人坐了70多个小时的火车,独自来到哈工大。他是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优秀的本科生。他在本科期间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多项设计大奖。
 
1992年出生的艾麦提,有着很明显的新疆口音,说话的时候,他的表情很活泼。艾麦提的家,在新疆喀什下面的一个农村。这个从小就放羊的孩子,是怎么考上哈工大的呢?
 

艾麦提说,他家有五个孩子,他小的时候,和周围的小伙伴天天放羊。他小学毕业时,新疆推出了内初班政策,就是从新疆内地的孩子中,选拔一些到乌鲁木齐去上初中,接受更好的教育。艾麦提虽然平时很顽皮,可他还考上了内初班,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他并不想去那么远的乌鲁木齐去上学,他还没离开过家。他的班主任老师一遍遍地去他家劝他,一定要去。可到了乌鲁木齐,艾麦提一下子就傻眼了,一句汉语都听不懂,他天天哭,打电话让父亲把他接回去。可父亲没来接他。艾麦提后来想,父亲当时没来,可能是从咯什到乌鲁木齐太远了吧。哭了几个月后,没啥指望了,他开始每天早起学汉语。一年半以后,他终于能听懂老师的汉语了。高中时,他又考上了内高班,到内地的高中去学习。他来到山东。可在新疆成绩还不错的他,到了山东却明显跟不上了。靠着不服输的劲头,他又从后面一点点地赶了上来。高考时,以6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哈工大。
 

没想到,到了哈工大,现实又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其他同学弱的多,大学的课程很难,老师讲课的进度很快,课程安排得又很满,本以为考上大学会轻松一些,没想到功课更加紧张,想跟上老师的进度都困难。他原来一直相信“勤能补拙”,可这时他发现,自己连“补”的时间都没有,甚至周末都排满了选修课和实验课。其实对于他来讲,想要考试及格并不困难,学校对新疆学生的要求是45分就算及格,但是他坚决不允许自己这样。夜里学到1点钟是常有的事。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不厌其烦地去问老师和同学。慢慢地,从班级里的“末等生”,他在本专业300人中排名到了139名,处于中游。大二时,他已经排到了学年的第49名。
 

记者问,你学习的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是从哪来的呢?他说,和别的同学比,可能我更早地知道了生活的艰难吧。考上大学的那年暑假,他到建筑工地打工挣学费,老板知道他是学生,没安排最累的活给他。可当他打了两周的工,要离开时,还是觉得非常解脱和幸运,他终于不用再干了。和建筑工地打工的那种苦和累相比,学校里学习的苦真的算不了什么。他还利用暑假回新疆当导游,他切身体会过底层老百姓挣钱是多不容易。他说,让一个孩子早一点了解社会生活的这一面,对他会产生特别大的一种精神力量,能激发出他内心无穷的能量。
他的英语原本并不太好,大一的寒假他没回家,他要利用宝贵的寒假学习,同时做家教赚钱,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这个寒假,他和一个留学生成了朋友,他教他汉语,他教他英语。之后,艾麦提的英语顺利考过了四级和六级。
 

艾麦提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小伙子,他知道,自己这个专业,以后是要搞科研的,他想早一点知道搞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大二的寒假他也没回家。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进入了学校罗克韦尔实验室,开始学习单片机、PLC等常用电子控制器件和VB、MFC等常用编程软件。在学习的同时,他还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大二的寒假,参加了航天学院主办的材料力学软件设计大赛,并获奖。在他还参加了飞行器设计大赛。他们小组做的是长臂猿机器人,自动化控制极其困难。他和小组成员在实验室,花了近四天编程。最后由于时间紧,两天两夜没出实验室,调程序,当终于调成功的时候,控制器件突然烧了,他又重新开始焊电路板。通过一天一夜的努力,他们的机器人终于做出来了。这个作品获得了二等奖。
 

今年的寒假,他又有什么打算呢?他说,他未来的职业是工程师,他想利用这个假期去体验和实习一下工程师的生活,提前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情况和职业需要。
 

艾麦提说,在他的学习期间,他接受过很多人的帮助,他的理想是让自己更加强大,回报社会。2013年暑假,他进行了新疆(主要是南疆地区)教育状况调查,写出了一份非常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家乡的人们不了解大学,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当地人宣传上大学的好处,鼓励当地农民让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他还为当地人翻译化肥袋上的汉字,帮他们查阅资料。2014年国庆期间,他为初中学校的学弟学妹们制作了视频,讲述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大学的生活,鼓励新疆的孩子好好学习。
 
记者问他,你初中就离开父母,一个人到那么远的乌鲁木齐去学习和生活,后来又去山东,现在在哈尔滨,一直是一个人。当你有了苦恼的时候,和谁说呢?当别人都放假回家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留在学校里,你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什么呢?
 

艾麦提说:从我小时候哭着让我爸爸来乌鲁木齐接我回家,他没来,我从此以后有什么困难,就都不和他们说了,都是自己解决。因为说了也没用,他们还担心。我从小就知道,反正什么都得靠我自己。至于情感支持系统,他说,我有一个办法,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把老师和同学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什么苦恼都和老师说,老师总是愿意帮助学生的。在我最苦恼的时候,我还接触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让我很受益,原来想不开的事情,你就想开了,放下了。心里舒服了不纠结了,其他的都不是问题。说到学习的体会,他说,对大数人来说,如果思想和内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习不是问题。如果你的基础差些,那就学的慢一点,多付出一点,总会赶上来的。关键是不放弃。
 

这个新疆的放羊娃,一路走过来,他最大的感触是,内心的力量是他的支撑,而他总能从周围的环境中去获得这种力量的支持。
 

“爸妈,回家过年吧!”
 
 
这是父母亲第一年去广东打工的春节,张金锋和做环卫工人的父母亲的对话。也是从那年起,父母亲就没在家过过原本应该团圆的春节。
 
哈工大机电学院的张金锋同学出生于广西藤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学时候,家里唯一的三亩田地是他们全部的经济来源。上山捡柴、下田淋菜、喂鸡、挑粪、做家务,成为了他童年时期一份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    
 
        
 2005年,小学毕业,他却成了留守儿童。为了供三个子女上学读书,那一年,他的父母亲离家去广东打工。也是在那一年,为了能让父母亲少操劳,让好不容易考上县重点初中的张金锋和小妹专心读书,大姐放弃了上高中、上大学的机会,去技校读书。记得那一晚,他听到大姐和二姐在哭,他也一直在哭。
 
 在广东,为了能赚的更多的钱供孩子们上学,他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做环卫工人。春节,本应是回家团圆的节日,可他的父母从来没回过老家,他们总说:“国家法定假期工资是平时三倍,能挣好多呢。况且春节回家汽车票是平时两倍,还是等等吧。”后来的张金锋也就不劝父母回家了,而是懂事的和两个姐姐在寒假放假时去到父母亲上班的城市,打临工补贴家用,或者帮父母亲骑三轮车运送垃圾,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父母亲“过春节”。
这样的家庭环境也造就了张金锋异常勤奋的学习态度,他发奋学习,埋头苦读。2011年他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妈妈,我获奖了,是国家一等奖” 这是张金锋获得第六届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在颁奖仪式结束之后给妈妈打电话时说的话。 来到哈工大的张金锋,没敢丝毫懈怠因为他的刻苦勤奋,他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并在大四时,以学分绩92.53分,专业排名13/282名的优异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他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获得校优秀奖,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
 

成长的必由之路:让孩子自立,激发他内心的力量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这几个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穷是他们成长的财富,这种力量太宝贵了,他们过早地知道了生存的艰难。他们都是从小学习就不用父母管的孩子,完全靠自己,这是一种对内心力量的磨练。他们就是在同贫困和学习困难的不断抗争中,一点点强大起来的。他们都说,自己不是很聪明的学生,完全是靠吃苦学出来的,从来没补过课。他们也都有过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不明白,处于落后状态的时候,但他们咬牙挺过来了。回头看,真的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自信。他们中学时所处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水平,肯定不如城里的孩子,但这都不是他们的障碍。
 

和城里的孩子全家齐上阵,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局面比较,他们走出了一条自强自立的路。他们像一面镜子,也照出了不少城里孩子学习上的误区和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的参与过多,管的过多。父母的这种过分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废掉了孩子身上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城里家长的问题是,他们不敢放手,生怕一放手,孩子有什么闪失。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做法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闪失。
 
采访这几个同学,记者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孩子能做到的,其实其他孩子也完全能够做到。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给他补课,不是事无巨细地包办他的生活,而是给他内心以力量,让他尽早学会自立。

上一篇: 专家极力推荐的十大优秀学习习惯

下一篇: 家长口述填报志愿经历 总结13条经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