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未来高考或将淡化按批次录取的传统模式,按专业大类录取,实行一档多投,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京华时报12月1日)
今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提到高考录取要淡化批次,并尝试推进一档多投,这可促进学校平等竞争,也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对于按专业大类录取,实行专业 院校的平行志愿,则需要谨慎而行。此前,浙江省公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到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这引发诸多争议。
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专业 院校平行志愿,似乎可以校正目前院校平行志愿的问题——院校平行志愿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学生更关注学校,而对专业考虑不够,一些学校的优势专业,因学校平行志愿问题,难以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后,一个学生A志愿可填北大某专业,B志愿则可填北师大某专业,C志愿再填北大某专业或清华某专业,以此类推,而不再是按院校填报,这可让一些有优势的专业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打破学校的分层。
但这是比较理想的考虑,其出发点是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大学的专业也富有特色,但现实却是,相当部分学生根本没有专业兴趣,面对众多专业的选择,无从下手,而长期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大学,专业的特色也并非那么鲜明。当然,这一问题,可以随着推进专业志愿加以解决,一方面,在中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招生,促进高校办出专业特色。
专业平行志愿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另外两方面。一是不同大学办学定位不同,实行职业教育的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可以强调专业兴趣,学生在选择时,也关注就业和专业技能,但实行通识教育的高校,不应该强调专业,而应该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如果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无疑强化专业。
解决这一问题,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可以全部按学校招生,进校之后(或在一、二年级之后)再选专业,但这是院校平行志愿,而非专业平行志愿了,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变为A志愿北大,B志愿人大,C志愿之后才是某校某专业;也可减少招生专业,按大类招生,这就是谈先生所谈的专业大类录取。但专业大类录取依旧存在问题。
这就是第二方面的问题,即在按专业或专业大类录取后,高校录取,不再有整体的学校投档分数线、录取分数线,而只有各专业(专业大类)的投档、录取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北大某专业报考人数极少、或者没人报考(以前这种情况也存在,是通过对进档学生进行专业调剂完成这些专业的招生),就可能只要达到一本线——取消一本、二本批次之后,则只要达到本科线——就可被北大这一专业录取,这会带来整个学校生源的巨变,而且也会滋生出新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一名学生以很低的分数进入北大某个专业(如果取消一本、二本、三本,这个分数可能是三本线分数,可能低于北大此前院校录取分数二三百分之多),在入校后再转到其他专业,为防止这种情况,大学必然提高转专业门槛,甚至规定不得转专业,这显然又与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背离。
浙江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取消高考录取批次,据浙江方案,为避免取消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招生,出现上本科线就可进北大、清华某专业的新问题,在填报志愿和投档时,还将按成绩分段进行,这种分段与分批次有何不同呢?极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
所有这些问题,根源都在集中录取制度,由于要按计划投档,因此,学生和学校根本无法充分双向选择,包括集中录取制度下的一档多投,也是如此。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同时让学校、专业平等竞争,最合适的办法,是学生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申请者的基本成绩要求(这确保基本的公平,也保障学校的生源达到基本的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进行确认。不推行招考分离,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却在集中录取制度下,进行填报志愿、投档方式的调整,无法改变高考计划录取的实质,从而也会让改革越改越复杂,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