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平行志愿首页

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就称“专业梯度”。
 
专业梯度主要的表现可以说是“热门”与 “冷门”的关系,所以在处理专业的梯度中,主要也就是要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既要敢于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但也不能“一热到底”,要适当填报一些“温度不高”的专业,这样才不至于产生第一“热门”无望而其他志愿都“无用”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第一志愿是那些“热门”的话,第二专业要填相对“冷一点”的专业。
 
目前,很多学校设立了一个专业志愿级差,规定如果A考生第一专业志愿落选而要录取到第二或第三某专业的话,就要在考生总分中减去级差分数后,再和其他第一志愿填报某专业考生的分数进行排序,按分数高低进行录取。这种以级差的方式来解决专业录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解决“热门”与“冷门”的关系。
 
如上文中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徐州)就有这样的规定“专业志愿级差拟为5分”,也就告诉考生,如果要录取到第二专业,就要在你的成绩中减去5分,再和那些把你第二志愿填报在一志愿的考生的分数进行排序录取。
2003年河北一理科考生,成绩为543分,高出当年本科一批控制线30分。考生在本科一批A中填报了西北工业大学,在本科一批B中第一志愿填报了长安大学。2003年西北工业大学在河北的理科调档线为545分,该生未能被该校录取,而长安大学的调档线为524分,该生高出19分,但最后考生还是未被长安大学录取。
 
后来,考生费了很大力气才查证了未能被长安大学录取的原因:原来都是专业志愿没有梯度惹的祸。考生报考该校的专业依次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上述专业都是一些“热门”,这一点从该校最后的录取分数线也能看出(其分数分别为551分、553分、548分),从这三个专业最后的录取分数考生的分数未能达到前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比第三专业高出1分,但该校招生章程上又规定“进档考生专业分配办法:以考生高考成绩按所报专业并结合考生相关科目成绩从高到低分配专业。”
 
由于他报的都是录取分数较高的热门专业,这样就很难被第三专业录取。最终,与该校无缘。
当然,在选择专业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潜质、能力等综合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今后成功的关键,不要一味去追“热”。当今人才,市场是检验的第一道关,市场需求的是有能力的人才,不是怀抱“热门”专业的人。再“热门”的专业也有就业不如愿的,再“冷门”的专业也有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
 
 
[NextPage]
填报志愿,其难度不亚于高考。要填报好志愿,可从以下提供的填报志愿“关键词”着手。

要素一:自我定位
高考前后的自我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极大地影响考生高考志愿的最终填报。自我定位是指考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包括班级、校内、市内以及省内考生的大体名次。自我定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他人评价。这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考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如果是考前填志愿,可根据本人高中阶段平时成绩,现有年级排名,省、市模拟考试成绩以及本校近几年升入各类大学的人数,确定自己在中学年级大排行以及省、市的排行,找到自己相对应的位置,这里切记不能仅靠一次考试成绩来确定自己的排名;如果是考后填志愿,可根据高考估分来确定自己在本校以及省、市的排名。考生在自我评价时,他人的评价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尽量多和大家相互交流。这些人中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和同学,甚至学校领导。但这些评价中,班主任的评价最重要,因为他最了解你。自我定位时,还有一项不能忽视,就是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同一个专业,有的学生读得吃力,而有的学生却是如鱼得水。所以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特长,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录取竞争力,对今后成才也有很大作用。
要素二: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是指对填报志愿有帮助的信息,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招生政策,另一个是院校信息。填报志愿前要尽量搜集这些信息。
关于招生政策,要先搞懂一般的招生政策和招生办法,再了解和熟悉新出台的改革措施,明白招生改革措施对考生升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全国现有大学1000多所,本科专业300多个,要了解所有院校信息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根据自我定位以及自己分数所能达到的批次,尽量掌握该批次院校信息。对于该批次的院校也不可能各个了解,可把院校划分不同的类别(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医药类院校、语言类院校等),从每个类别中选出几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可通过招生简章、招生章程、大学网站等,获得有关信息。主要了解这些院校的特点、所在地、收费情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等,通过细致斟酌,决定取舍。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所报高校3年来录取的最低分、最高分和平均分;最低分意味着考生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哪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平均分,考分在平均分上下,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录取的概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
要素三:第一志愿
考生填报的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高考录取时,省、市招办按志愿顺序同时向各高校提供考生档案,也就是说每批录取时招生学校在同一时间里都录取同一志愿顺序考生,录取顺序从前向后先录第一志愿,这就决定了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如果考生所报学校第一志愿生源充足,那么一般来说学校就不再要第二、第三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档案了,只有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才考虑提取第二、第三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档案。从近几年录取情况看,第一志愿录取的占80%左右,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录取更高达90%左右,而名牌高校,几乎都是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综合自身实力和志向兴趣等实际情况慎重、合理填报每一批的第一志愿,才能确保你每一批的录取。
要素四:志愿梯度
同批次录取的高校由于报考人数不同,导致录取分数有高有低,从而形成同批志愿中院校之间的高低层次的梯度关系。每所高校都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同专业报考人数不同导致不同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也形成专业梯度。不同批次的高校录取有先后,分数是不同的,形成批次梯度。因此,通常所说的志愿梯度,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志愿学校梯度、志愿专业梯度和志愿批次梯度。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但填报的学校志愿要有梯度,填报同一学校中的专业间也应有梯度,而且批次之间也要有梯度。填报时,在同批的高校中,按照高校实力、区域分布、考生流向,将同批次高校分成不同的层面,在每一个层面中选择一所高校,再将被选中的高校排列成合理的顺序。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仅依据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的高低,划分高校的录取层次。尽管有些高校录取分数线有差异,但历年都能按照第一志愿完成录取任务,那么这些高校就应该划为同一录取层次。同一院校填报的专业不能集中在一个水平线上。在根据自己水平确定好第一专业后,再按照往年各专业录取分数高低进行排列。在选填每一批次高校时,避免选择历年录取分数线达到高一批次最低控制线的高校。
要素五:大小年
考生在填报学校志愿时,会参照前几年,特别是上一年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如果上一年某校分数特别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则都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又上去了。这就形成了一所高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一年高、一年低”的“大小年”现象。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正确分析和把握“大小年”的问题,分析3到5年的录取分数的变化,找出相应的规律,避开高峰(大年)寻找低谷(小年)。
要素六:服从调剂
高校录取过程中由于招生院校多,考生志愿不平衡,因此设置调剂志愿栏以弥补志愿不平衡的缺陷。考生如果服从调剂,录取的机会就更多。“是否愿意服从调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当你未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时,你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学校;二是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提取后,你所填报的专业未被录取时,你是否愿意调剂到该学校的其他专业。
对待调剂志愿,考生要慎重考虑,再作决定。专业不服从,有可能会被退档;如果是最后批次院校,专业不服从即可能意味着考不上。院校不服从,有可能会滑落下一批次高校,甚至落榜。因此,一些实力不是特别强的考生应当珍惜这个机会,慎写“不服从调剂”。高等学校逐渐向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向发展,上什么学校和学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首先要保证有学可上,能够系统地接受正规高等教育显然更为重要。对待调剂志愿,考生应认真考虑明确表态,凡空白不填便被视为不服从。在填写时,除了明确表态是否服从外,也可具体表态,如“除某某院校或专业外均服从”,或把不服从的院校或专业代码明确标出。
明确填写服从调剂,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被录取后就要努力学习,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双学位或辅修专业项目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要素七:专业限制
专业限制是指由于考生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不能达到某些专业的要求而被限制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列举了某些疾病或生理缺陷所限报的专业;高校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知识技能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

上一篇: 高考志愿填报有技巧 注意专业之间留梯度

下一篇: 志愿如何填? 切勿“猜蒙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