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知己”就是考生自身定位;“知彼”就是目标高校的定位。“知己”与“知彼”的准确判断与结合就是成功的志愿填报。2014年北京高考志愿实行平行志愿组方式,使得目标学校提档线排名上升,“知彼”发生了变化,需要仔细研究应对策略。但是志愿填报模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到考生自身定位。因此“知己”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仍然可以像往年一样采取常用的分差法或者排名法进行考生定位,然后再考虑照顾加分对排名的影响对考生的定位进行调整。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2014年北京乃至全国的高考政策还有一项重大变化,那就是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调整。总的来说是照顾加分瘦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分人数减少,二是一些照顾项目加分分值降低。这给裸考考生带来重大利好。换句话说,就是照顾加分对考生的影响比以前更小了。但是这个调整后的影响到底还有多大?是否可以忽略?是否能给出定量的分析?同时,此前我们沿用多年的估算照顾加分对考生排名的影响的方法也必须进行修正。否则同样会影响我们对考生定位估算的准确性。本文将定量地研究探讨照顾加分瘦身后对考生排名的影响。
一、回顾照顾加分政策调整前的分析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在照顾加分政策调整之前,照顾加分对考生排名的影响。2011年4月27日晨雾在《照顾加分对考生排名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17urd.html中对照顾加分影响考生排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时的照顾加分的分值只有两种,有加10分的和加20分的。我们根据当时搜集的数据,把享受10分加分的所占比例近似地看作是80%(实际为81.62%),把享受20分加分的所占比例近似地看作是20%(实际为18.38%)。然后再来研究它们是怎样影响我们考生的排名。
我们当时还很容易地达成两点共识(如图):
2.由于政策照顾加分的最高分值是20分,同样的道理,分数低于或等于(y-20)分的考生群体不论有没有照顾加分,对考生甲的排名都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排位总是位于这位考生的后面。
这就让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我们只需要研究低于y分20分区段内照顾人数对考生甲排名的影响。
如果假设低于y分20分区段内的照顾加分考生总共有C名。经过推导我们当时得出结论:
二、2014年照顾加分政策变化的分析
2010年北京照顾加分考生具体分布表(总计11031人)
享受10分加分的:
少数民族考生6700余人
市三好生 2134人
北京市科技创新78人
华侨子女、归侨子女82人
台湾省级考生8人
烈士子女2人
共计:9004人,占81.62%
市体优及二级运动员940人
市优干 866人
获奖学生157人
健将及一级运动员58人
优秀学生6人
共计:2027,占18.38%
统计中将一部分人数极少的加分忽略不计。我们现在只要研究一下2014年新的照顾加分政策会使这些分布情况发生什么变化即可。如下表格是晨雾根据现有数据汇总的调整后2014年照顾加分项目变化情况。
[NextPage]
2013年北京照顾分类人数统计 | |||
照顾类别和2014加分变化分值 | 2013人数 | 2013加分分值 | 2014加分分值 |
2014加5分(6947人,64.10%) | |||
少数民族* | 6947 | 10 | 5 |
2014加10分(3308人,30.53%) | |||
奥林匹克竞赛等相关赛事获奖学生 | 181 | 20 | 10 |
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 | 10 | 10 | 10 |
市优秀学生干部* | 823 | 20 | 10 |
台湾省籍考生 | 15 | 10 | 10 |
市三好学生* | 2198 | 10 | 10 |
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 | 81 | 10 | 10 |
2014加20分(582人,5.37%) | |||
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获得者* | 1 | 20 | 20 |
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 0 | 20 | 20 |
重大体育比赛前六名 | 2 | 20 | 20 |
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 | 563 | 20 | 20 |
烈士子女 | 3 | 20 | 20 |
思想政治品德突出 | 0 | 20 | 20 |
省级优秀学生 | 13 | 20 | 20 |
合计 | 10837 |
注:2014年取消加分或者改为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项目没有统计在内。
三、照顾加分政策调整后的研究
有了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开始研究了。在研究之前我们再次重申一下曾经达成的两点共识:
2.(y-5,y-10)分数段:共有1/4× C名加分考生。其中,
有30%的考生加10分,他们加分之后都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发生影响。这些加10分的考生人数是:1/4× C × 30%。
有5%的考生加20分,他们加分之后都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发生影响。这些加20分的考生人数是:1/4× C × 5%。
其余的65%的考生加5分,他们加分之后也不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不会发生影响。这些加10分的考生人数是:1/4×C × 65%。我们可以忽略掉这些考生的影响。
3.(y-10,y-15)分数段:共有1/4× C名加分考生。其中,
有5%的考生加20分,他们加分之后都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发生影响。这些加20分的考生人数是:1/4× C × 5%。
其余的65%的考生加5分和30%的考生加10分,他们加分之后也不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不会发生影响。这些加5分和加10分的考生人数是:1/4×C × 95%。我们可以忽略掉这些考生的影响。
4.(y-15,y-20)分数段:共有1/4× C名加分考生。其中,
有5%的考生加20分,他们加分之后都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发生影响。这些加20分的考生人数是:1/4× C × 5%。
其余的65%的考生加5分和30%的考生加10分,他们加分之后也不会上升到y分前面去,对考生甲的排名不会发生影响。这些加5分和加10分的考生人数是:1/4×C × 95%。我们可以忽略掉这些考生的影响。
1/4 × C
= 1/4 × C × 145%
= 36.25% C
四、一个具体的案例
步骤1 区排名转换成市排名:
假设海淀区考生甲2014年理科一模考试成绩为600分,从海淀区高招办官方公布的排名是2301名。查《海淀区2013年高考考生分数分布表》:
630-639
620-629
分数段
630-639
620-629
610-619
600-609
2013年高考630分的全市排名大约为5597名。
步骤2照顾加分对考生甲排名的影响:
[NextPage]
五、推算过程的归纳
x:海淀一模成绩
y:2013年高考成绩(区考生分数分布表)
z:2013年高考成绩(大厚书)
六、加分对不同层次考生影响的分析
我们看到这次海淀一模理科600分的考生受到加分影响为全市排名倒退158名次,分数下降不过1-2分。为了清楚知道不同分数段考生受到照顾加分的影响,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更高和更低分数层次的两个例子:假设海淀区考生甲2014年理科一模考试成绩为650分和550分两种情况(推导过程略)。
七、此方法评估加分对排名的影响准确性的评价:
晨雾假设2014年北京市的加分考生的总体规模、分布情况、各种类别加分考生比例等都与2013年大体相同。但是在实际上,享受20分加分的人数为582人,其中的二级运动员就占了563人,占了97%。换句话说,享受加20分的考生几乎都是二级运动员。2014年二级运动员项目的加分分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全市统一测试的体育项目从15项减至10项,删除棒球、垒球、手球、网球和定向越野5项,此项获得加分照顾的实际人数一定还会相应有所减少。因此加分分值最高的20分项目的影响在2014年实际上没有这么大。这个结果要到5月份照顾名单公示后才知道。
因此我们说这个方法趋于保守,保守一点心里踏实。正因为此,我们在估算的时候可以把享受5分加分的比例64.10%近似地看作是65%;享受10分加分的比例30.53%近似地看作是30%;享受20分加分的比例5.37%近似地看作是5%。而推导出的结果36.25%又再一次近似地看成36%对待。如果我们不做近似按照原始比例精确计算:
1/4 × C
= 1/4 × C × 146.64%
= 36.66% C
误差在0.66%。落实到对考生排名为此的影响大致是排名2.8个人位次的影响。属于可以忽略的范围。
有了以上精细的测算,我们对2014年北京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调整所能产生的影响心中就有底了。我们可以说,对考生的影响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虽然实际2014年北京高考照顾人数的减少并不多(仍然是大约每6个考生中就有一个有加分),但是占加分人数比例较大的几个项目的加分分值大大降低了。这是2014年高考照顾加分最实质性的影响。首先,占加分考生总数64.1%的近7000名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分值从10分降到5分。其次是占加分考生总数9.3%的1000名优秀学生干部和部分奥赛等国家级赛事获奖考生的加分分值从20分降到10分。这就是说相当于有73.4%的加分分值减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我们用相同方法估算出来的加分影响系数有60%下降到36%。
3.大部分加分项目都是仅适用于本市高校有效的项目。我们知道,每年的《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关于“照顾对象的录取”中都会注明:标注符号“*”的照顾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但是实际上这条规定在往年从未认真执行过。连考试院的官员在做客教育面对面节目高招直播咨询时都这样解释这项规定:对于北京市规定的加分项目,北京市属高校必须执行,外地高校参照执行。这就是说,外地的高校是否执行是模棱两可的。但是从往年的情况看,北京一般是“带着加分往外地高校投”。外地高校多数都是接受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有加分的学生,而是更愿意尊重招生当地高招办。而今年,据比较可靠的消息,这项规定将会严格执行。换句话说,标注符号“*”的照顾加分将不会再往外地高校投,而只能投裸分了。也许您以为标注符号“*”的照顾加分项目只是极少数个别项目,那就理解大错特错了。
按照2013年人数比例统计,2014年北京市标注符号“*”的照顾加分项目一共只有四项:分别为少数民族6947人,占64.1%;市三好生2198人、占20.3%;市优秀学生干部823人,占7.6%;仅这三项带“*”的(忽略仅有1人的区县见义勇为)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加分项目加起来就有9968人,占加分总人数10837人中的92%。“全国通用”的加分人数只剩下869人(而其中主要是二级运动员又占563人)。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在北京的加分考生中,每10人中就有9人的加分项目只对北京的高校有效。可想而知,这个规定如果严格执行,将是在原有加分瘦身基础之上的又一次瘦身。这对有带“*”加分的考生选择外地高校成为一项顾虑;而对裸分考生报外地高校成为利好。
关于标注符号“*”的照顾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规定今年怎样执行,请注意关注5月3日晚高招办官员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时候的政策宣讲。消息应以高招办官方发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