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为何会被闲置,业内人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生源总量减少,择校加剧薄弱学校生源流失,城市发展中人口迁徙,成为部分学校“空巢”的主要原因。
根据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6月全市小学毕业生45301人,比2012年减少1374人,比2011年减少1978人。其中,六城区小学毕业生34834人,参加城区分配本市学生20151人,比去年减少2327人。我市今年六城区公办初中学校共安排招生计划565个班,按照班容量55人计算,可安排学位31075个,民办学校招生计划为180个班,可安排学位9900个。显而易见,六城区的学位数将近4.1万个,而参加分配的学生只有2万人。
如今,逐渐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生源。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增加,随迁子女也就逐年递增。近几年,每年在我市参加小升初分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一直在1万多人,今年达到了11589人。今年,我市安排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招生计划156个班,可安排学位8580个来接纳这些学生入读。
但即使这样,两个数字相加,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我市提供的学位数量远大于学生数量。
在学位总量过剩的情况下,择校让一些薄弱学校招生雪上加霜。
目前,我市有220所中学,而社会认可的优质中学数量不过二三十所,这些学校也自然成为家长[微博]们择校的目标。数量有限的优质学校,自然让择校成为一场“家长间的战争”。每年四五月份,这些热点学校的校长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接。
家长如此热衷择校,让人们不禁思考,我们的普通公办学校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留不住学生?
影响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学校管理、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从本世纪初,当择校成为社会高频词的时候,家长们的择校行为加剧了学校的分化。大量的优质生
源向优质中学聚集,薄弱学校则陷入了生源不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教学质量下滑导致生源更加减少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学校管理跟不上,老师就很可能会因为失望、无奈、难出成绩而最终出现职业懈怠。不同学校之间的分化就此越来越大。另外,新城区面积不断增大,老城区生源向新城区流动也是学校生源减少的原因。在老城区,学校的布点布局比较密集。以四十五中为例,在方圆三公里范围内有省实验中学、十二中、十八中、五中、三十七中、十五中、三十中、四十一中等多所学校。而在快速城市化的小店区,学校布点非常少。
市教育局副局长荆俊杰说:“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总体教育资源充足、区域间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老城区里学校数量多,生源少;而小店区、万柏林区等区域则学校布点不够,数量不足,在一些学校还存在大班容量的问题。但是,学校布点布局调整,并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确定的,这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目前,我们正在做基础调研工作。同时,我们打算尝试小班化教学和资源整合,希望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记者岳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