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光电测控技术系、光通信与光网络系、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激光科学与技术系和激光工程系5个系及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光学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4个教学实验室和光电子实习与创新基地),并拥有多个现代化电教室。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51人,兼聘教授66人,高级职称占全院总人数的63%,具有博士学位和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共92人。两院院士5名,海外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名;湖北省楚天学者8名,楚天学子2名。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基于全球光电子产业繁荣发展的现状,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英语应用能力强,系统掌握物理学、光电子学、光信息学、电子学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毕业生能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信息相关产业等单位从事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系统集成与设计、开发等工作,能在通信、能源、医疗和军事等领域发挥作用。2007年-2011年,本专业在全国专业评估中位于第一,为A++级。2008年,该专业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具有较强数理基础,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系统掌握光电子学、光信息学,以及电子学与通信、计算机(光学设计、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工程设计开发人才,侧重于工程技术的人才,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
秉承“面向光电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强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优秀的面向战略性新兴光电子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生能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与信号处理、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工作。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巴黎南十一大学、巴黎六大、斯特拉斯堡大学和巴黎高等电子学校联合开办“光电信息工程”(中法班),采取3+3培养模式,直接选拔优秀本科生赴法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工程师学位(Engineer Diploma)。我院开办中法班已经有八年,先后选送到法国大学的学生超过200人,已经毕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法国相关企业工作。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负责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两个优秀本科生实验班的培养和管理,包括“王大珩”光电实验班和光电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实验班面向全校本科生选拔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优秀人才,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其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重点培养光电领域优秀科学研究型人才,光电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班培养光电领域的优秀工程实践人才。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学风建设,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读研率保持在50%以上,出国率达到20%。本科生陆续发表高水平、高影响的学术论文。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我院依托“光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并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开放基金,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师资指导、实验平台和经费支持,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微软Imagine Cup嵌入式设计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光电设计大赛中都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如2003年,学生陈华奇、邓如岑、何博、汪洋和臧博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个全国一等奖,并将此次比赛一等奖中的最高荣誉——SONY杯带回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学生毛建新与其他院系学生一起获得微软创新杯Imagine Cup全球前12名,中国区第一名;2008年,学生刘绍辉获得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合肥站金牌、亚洲哈尔滨站银牌及中南赛区邀请赛银牌;2008年,学生陈韡、李辰、李显尧组成的“光源队”凭借他们设计的“太阳能驱动的LED电光源”在第一届全国光电大赛中获得了“光源类”唯一的一等奖;2010年,学生尹煜、范丹枫、肖龙组建成的“WALL.E队”凭借他们设计的“基于太阳能的光电导航搬运车”,在全国第二届光电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小车组”唯一的一等奖,其作品模型将由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永久收藏保管及展出。
2011年科研成果:
2011年,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新增国家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973”计划课题12项、“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4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国际合作计划项目3项。
骆清铭教授领衔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张新亮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超高速光子信息处理器件及集成”项目资助,曾晓雁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曲面微结构的投影式激光振镜扫描刻蚀新原理新方法”资助,“千人计划”入选者胡斌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磁场及光场技术探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的机制”资助。
2011年,光电国家实验室共发表SCI论文377篇,其中影响因子IF>10的2篇,10>IF35的23篇,5>IF32的149篇,发表在光学领域两大国际权威刊物《OPTICS LETTERS》(简称OL)的13篇、《OPTICS EXPRESS》(简称OE)的45篇。获批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5项,申报专利157项。
目前,光电复合型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旺盛的社会需求和优良的办学环境,成为我院开设专业的强有力的依托,为成为未来光电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