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制药,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硕士点和9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173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53人,其中千人计划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湖北省杰出青年7人,湖北省名师2人。现有在读学生2014人,其中本科生1372人,硕士研究生272人,博士研究生370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生物医学工程(BME)专业始建于1980年,是全国最早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评审中两次名列第5。该专业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工程原理的科学。BME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产物。BME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医疗器械行业高端人才的重任。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尤其是医疗设备投入的增大,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与光、电、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从2011年起,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卓越计划工程师实验班”,按照全新的教育大纲和创新的实验模式培养面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
本专业拥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部、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交叉学科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及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拥有由2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长江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基金委海外基金获得者以及7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组成的强大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系统原理、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医学工程、显微光学成像、仪器分析、纳米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导论、人工器官概论、病理与检测试剂等。
毕业生就业去向:医疗器械公司、研究所,医疗器械管理、检测与监管部门,高等学校,各级各类医院放射科、设备科以及相关信息、通讯、计算机等企业等。
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并以信息科学和化学工程学科为主要依托,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在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到群落等不同层次上了解生物体的遗传发育、生长繁殖、生理功能,以及生态结构与功能等生命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生物体的独特性质和能力为人类健康、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社会生产实践服务。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力图将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突出理工医结合、上中下游贯通的培养模式,秉持宽口径、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注重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能力培养,致力于理、工、医交叉融合知识背景,定向于培养具有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工业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研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本专业2012年起招收“生物科学与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启明实验班,按照全新的教学大纲和创新的实验模式培养面向生命科学前沿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基因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内一流学科平台,现有教师34人,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16人,讲师6人,工程师3人。其中,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1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4人,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杰出人才3人,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教师队伍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85%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另有双聘院士1人,海内外兼职教授6人。
主要专业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解剖与生理学、药学基础、药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化工原理与设备、仪器分析、生物分离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过程工程、代谢生理学;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技术等。
毕业生就业去向:基于专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专业在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已形成学科优势,并尤为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有十几项成果实现工业化,产生数十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并为学生就业开拓了广泛路径。与此同时,本专业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突出信息化、完全学分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秀学生出国率逐年递增,每年约有60%以上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造。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含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
培养 目标与专业特色: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两大主流学科和国际高科技产业的两大核心支柱,其交叉融合产生的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界推荐为21世纪王牌专业,在生物医药研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为适应我国对生物信息复合型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生物信息技术专业,并受命于国家教育部,建立了以生物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适合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多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经过多年建设和改革实践,已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基地”,并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专业知识体系以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为核心,强化数理和工程基础,采取分段培养,理工、理医交叉渗透,以学生为中心,导师制和实际科研课题为牵引,强化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突出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专业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解剖与生理学、药学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数据挖掘、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药物分子设计。
毕业生就业去向:本专业优秀学生有50%以上可以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毕业生既能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也能胜任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与管理岗位,就业选择面广。目前,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著名企业已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本着“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国家对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系统生物科学专业及其重要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生物科学专业设立国家生物科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高校29个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生物科学系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积极探索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基地班学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意愿,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多方面选择生命科学各相关专业的课程,并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活动。
主要专业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解剖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
毕业生就业去向:本专业优秀学生有50%以上可以获得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或出国深造的机会。毕业生既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医院等从事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生物制药等生物技术产业、食品工业、农产品养殖与加工业、环保等企业或部门从事技术、产品开发与管理工作。
生物制药专业:
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生物制药专业是我院2010年新增设的一个本科专业,面向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横跨生物学与药学两个学科。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是培养具备坚实的化学、生物学和药学基础,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现代制药技术的基本技能,以生物技术药物为主要方向,以纳米药物制剂为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工原理与设备、药学基础、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纳米药物、生物药物分析等。
毕业生就业去向:既可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生产、检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