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985且211院校专业首页

亲爱的同学们:三十多年前,我是抱着探讨生命奥秘的愿望投生于生物学的,多年来我的热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旺盛了。今天,生命科学得益于前人的努力,日新月异,让你们有更广阔的天地来施展才能。欢迎你们来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马红 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家生物学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任院长为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教授,现任院长为马红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由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五个系级单位组成,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遗传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生物统计研究所等七个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两个为经批准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另有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个硕士学科点,学院还设有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遗传学、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遗传学科被列为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2007年重点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高校第二名,遗传学科在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被评为本学科第一名。

学院现有学生约1200人,其中本科生450人,硕士生、博士生750人。学院秉承“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先后有六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五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论文“挑战杯”特等奖。在全国人才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非常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长期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并为学生出国访学创造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成为国家生物学科精英人才培养的摇篮。毕业生遍布全球,人才辈出。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成为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1949年以后培养的学生中有洪德元、刘以训、曾溢滔、沈倍奋、洪国藩、贺福初、张亚平、赵国屏等10余人成为两院院士,袁钧瑛、许田等数十人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担任正副教授职务,尚有更多的毕业学子成为各个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学院师资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260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近60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近5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含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 “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2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含讲座教授)10人。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

?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

?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具有杰出的学习能力;

?具有诚信的人生品德;

?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代英才。

 

人才培养过程和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思维,建立了“三个类型、一个平台、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三个类型是指:包括公共教育类、理科教育类和专业教育类在内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一个平台是指在修读专业课程之前,首先需修读的理科平台课程,体现了复旦大理科通才教育的理念;多向选择是指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个性化培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生命科学中的专业课程,以及在学院、企业或其他院所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和实训实习。

为了贯彻“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院继续按“3+1”分段式教学管理,即前三年以修读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以及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主,通过“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科研训练”的方式来完成;后一年主要以实训为基本培养方式。

 

近年本科生毕业去向

年份

毕业人数

出国深造

国内攻读研究生

工作

其他

2011

145

47

55

32

11

2010

165

63

58

37

7

2009

156

59

54

32

11

2008

213

85

41

77

10

2007

180

90

54

31

5

注:其他包括准备第二年出国、考研等

上一篇: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介绍

下一篇: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