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1、历史沿革
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由原来的应化系和数理系合并而成,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理学院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建立了完整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2、培养宗旨
学院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为社会输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的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理工科复合人才。
3、发展趋势
在全院教职工努力下,为学校提供坚实的理学基础;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在科研、教学、对外交流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教学、科研大院和强院。
二、学院机构
1、系
(1)无机化学系;
(2)有机化学系;
(3)分析化学系;
(4)物理化学系;
(5)应用化学系;
(6)应用物理系;
(7)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8)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2、研究所
(1)近代化学研究所;
(2)现代催化研究所;
(3)植物化学物理研究所;
(4)工业化学研究所;
(5)现代药物研究所;
(6)计算化学研究所;
(7)能源化学研究所;
(8)电化学研究所;
(9)标准物质研究所;
3、中心(科研、教学)
(1)教育部“化工安全工程中心”;
(2)分析测试中心;
(3)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5)北京市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基地
(1)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
(2)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3)校级教学基地——数学建模创新基地。
5、重点实验室
(1)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6、硕士点
7、博士点
化学(一级学科)
9、创新引智基地
111引智基地: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北京市新星计划8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北京市新星计划8人。
2、名师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3、荣誉团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团队。
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基础物理(含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基础物理(含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学院共有教学和科研人员165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43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58人,讲师(或工程师)64人。
5、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9人,占教师总人数84.2%。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 占教师总人数10.3%。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47人,占教师总人数28.5%。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 占教师总人数10.3%。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47人,占教师总人数28.5%。
四、人才培养
1、 模式一
(1)本科-硕士连读模式;
(2)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3)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2、模式二
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导师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独立申报并完成科研课题;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创新型实验、研制实验设备、制作实验模块等;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例如:组织校级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物理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等学科竞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化学实验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等多项高水平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模式三
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
联合培养: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建立了“3+2” 本硕培养模式。
出国实习: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
联合培养: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建立了“3+2” 本硕培养模式。
出国实习: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
4、模式四
理科实验班培养模式:实验班由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组成,实施“三优”教育(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采用“3-5-8”培养模式,即三年修完本科,五年完成研究生培养,八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
五、学院成果
(一)学术成果
1、科研课题
近五年来,理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6项、“97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88 项,省部级项目85项。
近五年纵向科研经费到款近1.6亿元,横向经费到款4200万元。
近五年纵向科研经费到款近1.6亿元,横向经费到款4200万元。
2、学术论文
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 篇,其中SCI、EI、SSCI收录700余篇。
3、专利
近五年专利申请近600项,专利授权200项。
4、科研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二)教学成果
1、教改立项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
北京市教改项目4项
校级教改立项14项。
北京市教改项目4项
校级教改立项14项。
2、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线性代数”、“基础化学”、“微积分”等。
校级精品课19门:“大学化学”、“大学物理”、“数学分析”等。
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线性代数”、“基础化学”、“微积分”等。
校级精品课19门:“大学化学”、“大学物理”、“数学分析”等。
3、双语示范课程
4、精品教材
5、 特色专业
6、 教学成果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1项为合作项目)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
六、国际合作
1、合作研究项目
现已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段雪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进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加拿大UPC等联合开展电动车用燃料电池新型低载铂膜电极的研究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等项目。英籍无机化学专家David G. Evens(戴伟)教授,在理学院工作长达18年,他荣获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英国皇家化学会国际代表(中国大陆)。与英国Oxford大学进行交流,实现了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互访。
2、教学、讲座、会议项目
3、学生海外联合培养
本科联合培养:
与美国东北大学签订了“3+2”联合培养协议。
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签订了“3+2”学生联合培养协议,近三年有5人赴英国拉夫堡大学联合培养。
2010年派出1人赴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
英国暑期短期培训项目:6人。
芬兰拉普兰塔技术大学交流学生项目:1人。
2010年派出1人赴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
英国暑期短期培训项目:6人。
芬兰拉普兰塔技术大学交流学生项目:1人。
七、学生成果
1、学生论文
四年来,本科生在J. Clust. Sci,J. Phys. Chem C ,Tetrahedron,Synthesis,Org. Biomol. Chem., Ind. Eng. Chem. Res.等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参与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2、大学生实验创新性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25项
北京市项目4项
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186项
3、科技竞赛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获奖12人次,2011年获奖20人次, 2012年获奖16人次。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跨学科竞赛2010年、2011年、2012年获奖各16人次。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专业类)总决赛二等奖各1人,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数学专业)数学竞赛一等奖3人次。 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获奖2010年12人次,2011年8人次,2012年6人次。 2010年全国化学实验竞赛获奖3人次,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化学实验竞赛获一、二、三等奖36人次。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2010年1人次,2011年1人次,2012年1人次。
北京市项目4项
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186项
3、科技竞赛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获奖12人次,2011年获奖20人次, 2012年获奖16人次。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跨学科竞赛2010年、2011年、2012年获奖各16人次。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专业类)总决赛二等奖各1人,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数学专业)数学竞赛一等奖3人次。 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获奖2010年12人次,2011年8人次,2012年6人次。 2010年全国化学实验竞赛获奖3人次,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化学实验竞赛获一、二、三等奖36人次。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2010年1人次,2011年1人次,2012年1人次。
4、体育竞赛
全国国标舞大赛一等奖(国家级)(2010年)
北京市体育舞蹈大赛二等奖(省部级)(2010年)
北京高校保健体育比赛女子柔力球第一名(省部级)(2010年)
北京市长绳比赛团体奖(省部级)(2010年)
北京市体育舞蹈大赛二等奖(省部级)(2010年)
北京高校保健体育比赛女子柔力球第一名(省部级)(2010年)
北京市长绳比赛团体奖(省部级)(2010年)
5、艺术竞赛
北京化工大学交谊舞大赛团体第一名(2010、2011、2012年)。
6、其他
2011年理学院应化0805班、信计0803班获得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12年理学院实验1001班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八、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理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近30名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0%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6.8%,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2012届毕业生考研总数为138人,其中考入本校102人,中国科学院7人,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1人,中国人民大学1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人,浙江大学1人,吉林大学1人,厦门大学2人,北京邮电大学3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1人。
3、 出国
2012年出国24人,占总毕业生数的6.65%。其中14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58%。
2011年出国24人,占总毕业生数的6.74%。其中12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50%。
2010年出国29人,占总毕业生人数8.66%。其中11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38%。
以2012届毕业生出国(境)情况为例,其中美国12人,英国8人,德国2人,法国1人,加拿大1人,新加坡1人,中国香港3人。申请的大学主要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美国NYU-Poly、美国杨百翰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汤姆森河大学、伍兹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有4人获得全额奖学金。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7.78%,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沿海发达城市及省会城市,就业分布人数最多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和广东。具体企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及下属分公司、神华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电投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曼秀雷敦(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