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高级教师、备课组长 袁彦
【试题解析】
试题从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总体坚持了能力立意,突出了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对试题的总体印象是难易适中、历史感强。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探究性、半开放性特点凸显。综合性主要指历史学科内的综合。从横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的相互影响)、纵向(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发展进程或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形式等方面实现学科内综合考查。如:40题、41题等。探究性在本套试题中可谓俯拾皆是,这类题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背景、特点、影响、评价,甚至在相互对比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发现问题的本质。如25题、30题、31题等。半开放性主要体现在41题“评析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这一观点的评价。该类试题突出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今后的高考中仍需高度关注这类题。
2.创设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认知,凸显新的课程观。试题注重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
【备考建议】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模式需要新观念,后期复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1.重基础,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基础知识,不仅是教材重难点,也不仅是考纲所规定的几个大框框,还不仅是大家经常说的学科主干知识。对历史学科而言,应当包含标题、引言、正文、小字、注解、材料(含文字、图像、形势图、表格等)和课后习题等。考前90天看书,既要做到抓点(知识点),也要注意抓面(全面性),做到不看书也能准确回忆相关章节的具体知识。
2.建专题,重组知识框架。一是专题的重组化。它打破了教材的既有框架,按照某些重要线索进行重组,这既是对知识的再熟练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二是专题的时效化(即热点性)。既应归纳长效专题,如与近现代化问题相关的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等,也应归纳短效专题,如与物价上涨相关的中外物价问题,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相关的问题,和谐社会与民生问题等。三是专题的平淡化。再好的专题也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全面、完整、准确的复习基础上的,主要还是要注重主干知识和基本结论。
3.精练习,注重方法技巧。当今信息社会,书报、网络都有海量试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选不同档次的新颖题目,尽量做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明、重基础。在评讲练习时,讲方法重于讲答案。如针对学生普遍感到较困难的材料题,归纳用“四步走”来完成:归纳材料要点,想清限制条件,联系课本知识,简化历史术语。其中尤其是“想清、简化”两步特别重要,没想清时间、空间、内涵等种种限制语言,即使答出来也是白费功夫;不能编出序号、简明扼要地用历史术语工整作答,也会让该题型的高考实际得分走低。所以考前精练习,注重答题的方法技巧也是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