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
与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从形式到内容上保持一致,难度基本保持一致。全卷阅读文字量约小于2012年辽宁高考量,题干信息量约等于2012年辽宁高考的题干信息量。综合来看,一模全卷总字数要大于2012年高考辽宁卷总字数。
一模语文试卷难度系统0.64,区分度0.22,信度0.61,基本和2012年辽宁语文试卷接近。
存在问题:
古代诗文随文生义问题突出 人物传记理解欠火候
古代诗文
(1)实词积累不够,“去国怀乡”的“去”不是没有学过,是根本没有积累住。
(2)翻译步骤随意化,导致句意不严谨。如“惟部将许清号‘夜叉’者”的定语后置,遇到这种根据报古汉语定语后置的语法特点,中心词是“部将许清”,翻译时先要调整语序成“惟号‘夜叉’者部将许清”,再翻译成“只有(一个)外号叫‘夜叉’的部将许清……”就可以了。
(3)随文生义问题突出。“建”字的翻译只有部分学生能翻译对,其他学生基本都理解翻译了“建造、建立”等意思,与原文相去甚远。
(4)约有1/5的考生没有选择答案中的二词鉴赏,而是写“孤影”、“孤”“斜阳”、“犹将”、“侣斜阳”等。极少数选择“犹”,但鉴赏不到位,得1分或2分。绝大多数人不分点答题,且顺序混乱,表述不清。
大阅读
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文体特点把握得不到位。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行文结构,阅读时意识不强。如(1)题得2分的学生竟然有2156人,得3分的3640人,这两个分数段的学生加起来占选小说人数(13177人)的40%之多。
对人物传记的重点内容把握、理解不到位,对第二人格的影响理解不到位。硬着头皮选传记的情况突出。对人物传记的理解欠火候。题(1)得2分的学生2935 人,得3分的学生4780人,总和占选传记学生人数(16355)的47%,比小说这道题高7%,平均得分3.7分,比小说的3.92分低0.22分。
作文写作
(1)作文无题目。个别学生作文没有题目,按规定一定是要扣分的。
(2)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一个态度明晰的观点来。如“责任”“规则”“变通”这样的题目极不规范,因为这些题目没有作者的观点,类似于一个话题,直接从观点上导致作文论证不得力。
(3)不引用材料的学生大有人在。材料作文必须要引用材料本身,这是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但少数学生在写作时忽视材料。
(4)作文缺乏必要的问题分析。多数学生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一些事例加以论证,但论证的过程缺少理性地分析,深度不够。
(5)个别学生照抄材料甚至试卷上其它的阅读文本内容,以蒙混过关。
规范答题意识差
考生规范答卷意识差:11题12题是选做题,即从11或12题中选择其中一道题作答。但选择之后需要要用2B铅笔涂一下11或12题题号下面的方框,如果没有涂,试卷扫描时会认为你11题或者12题没有做。这样的试卷有300多份,占总考生的1%。
备考对策:
强化古代诗文翻译 培养列作文提纲的意识
1.古代诗文
强化翻译的“归位”意识和训练;强化翻译的“字字落实”意识和训练;强化翻译的“组词”意识和训练;强化翻译步骤。
没有整体的理解不能局部鉴赏,还得老老实实地读诗,读懂诗。第8题形象特点的概括理解,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读了上片,没有读下片,没有对白鹭这个形象的整体感受和理解。作者注释要结合起来看。造成不要在一个字沉着太长时间和精力,那样容易走偏。
多做规范的题目。辽宁卷两题四小问的格局要熟悉,答题时分点分层答既能让学生修正答题的思路,也能让批卷老师轻松,这样的学生他不想得高分都难。
2.大阅读
正确看待小说和传记,文学作品难固然不错,但传记命题思路怪、偏,不好答也是去年高考中的一个倾向。要围绕传记文学的文体特点进行阅读,阅读时要注意与小说 阅读的区别。阅读时要培养对信息的客观筛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多做规范的高考真题,从设题意图——审题——答题全过程来训练学生此类文 本阅读题目的作答。
3.作文写作
作文的标题、开头和段首句要进行训练,即片断式训练要加强。养成列作文提纲的意识和习惯,做到下笔前意犹在胸。
此外,还要做到规范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