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大学生就业
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人走向基层
“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情况比较好。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至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虽然承认就业压力总量过大,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日前透露,每年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约600万大学毕业生,真正存在就业困难的人群,占一至三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体现了“平等就业”、“充分就业”的理念,确定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包括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推进劳动权益的平等,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降低一些垄断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畅通。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快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有利于拓展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国家还将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尹蔚民举例说,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4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每年可吸纳约20万人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新生代农民工
需要的不只是收入,还要有发展空间
今年我国将有800万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近年来,每逢春节后,许多地方就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这说明,虽然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仍是供大于求,但就业领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的“用工荒”,最缺乏的是一线操作工,尤其是熟练的技术工人。
“中国70%的劳动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虽然经济转型、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是未来的长期战略,但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席沈雯这样说。
大力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措施。
农民工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中发现,年轻的农民工不再只追求工资待遇,更关注工作环境、自身发展空间等。她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政府要有效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成为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同时可在廉租房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倾向于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尽快融入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表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有统计显示,新增就业中80%由这些企业承担。因此,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停产、破产、裁员、失业预警制度等。
就业服务公益化
打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保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健全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均等化。依照规划,各地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就业训练机构等,必将有更先进的基础设施,进一步走向规范,畅通信息,也更加凸显公益服务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亚达认为,应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公益化”,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近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越来越显示出专业化、社会化和制度化的趋向。
越来越多的激励创业政策和体系,为带动就业开辟了空间。上海杨浦区区长金兴明代表介绍说,近年来,上海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努力为创业者搭建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效。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政府主动作为,更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
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大学生之所以热衷考公务员,主要是因为饭碗稳定,劳动关系比较规范,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都有相应的保障。而去农村、到民营企业工作或个人创业,就缺乏生活安全保障。“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应该加快,它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空间扩展的基础性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大学生开辟广阔空间 第一,农民工工资的快速上涨将会促使一些企业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农业税费的降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最低工资法的逐渐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最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有明显加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提到了,200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以年均10.2%的速度增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有些企业势必会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一些农民工和大学生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如酒店服务业),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在上述新兴产业中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机会。“十二五”规划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 要实现上述目标,国家需要大批社保、医疗方面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这有利于解决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四,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也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在过去的2010年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等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当今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在“十二五”期间,诸如此类的事件可能还会发生,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非常艰巨,政府、工会和企业都会加大对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劳动关系专业、民法专业,等等。 经济发展转型亟需大学生提升竞争力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与此相关的内容是,“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第三,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压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外资金融部门的进入会挤占国内金融部门的市场份额,从而缩减国内金融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其次,外资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率较高,它们进入国内市场会迫使国内金融部门提高效率、裁减冗员,这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金融部门的就业。 从总体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专业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民法及跟节能环保、新能源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机遇较多;金融、外语及跟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挑战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