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志愿填报问答首页

了解学校前世今生,避免低级错误

为什么要特别(专门)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这是因为

1)展现“出彩”,隐藏“失色”。虽然有些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社会全面客观地介绍学校的情况,但是还有些学校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只将学校“出彩”的方面展现出来,而将学校“失色”的东西隐藏起来,不予公开,如此一来,让广大考生及家长了解就有些困难。有一位“过来人”是如此告诫大家的:“报考大学,请先春清楚具体专业和合并情况,不能够单单看学校的简介,很多高校出于招生的需要,刻意隐瞒了一些事实。如果报考之前不慎重,等去了再后悔,实在令人惋惜。”更别说各学校之间通过相互比较、分出优劣了。

先请看一篇曾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文章:20004月,某某交通大学与某某医科大学及某某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某某交通大学. 9月招生时,在某些省份招生报考指南上仍用原来的介绍,只字未提合并,只不过专业有了医学相关专业,当然大家也都没在意医学,报考了交大的理工类别,结果录取通知书下来,好多人却被调剂至医学专业,2000级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成以上,其中一部分同学刚到某某医科大学就回去了,还有一些读了一两个月就走了,大部分人还是留了下来,某某医科大学很破旧!简直无法形容!

许多人根本不想学医,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五年过去了,到了保研的9月,学校不给开推免证明,好多同学望外校兴叹,先保本校,结果保了两次,先来了个预保,再有一个正式的,把前面的同学大部分留了下来,还是不肯给学生开推免证明,甚至不给打成绩单,即使到外校直博,直到930号下午才给开,好多同学只好留在本校!毕业的时候,学校一个延长学制,好多同学因为四级不过,补考没过,还有的因为实习考试没过等被延长学制,大概有几十个吧!"

在这里我们不必要对其辨别之完全真伪,只须认定一个基本事实即可, 2000年某某交通大学招生时,在某些省份招生报考指南只字未提合并,导致有些考生被调剂到医学类专业,由此吃了大亏。为何如此说,笔者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1999年地处湖北的华中理工大学(211工程”高校之一)与同济医科大学等校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在全国医科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但其招生录取分多年均比华中理工大学差一个档次(大约20分左右), 更何谈某某交通大学从综合实力上比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985工程”高校之一)还稍强,而某某医科大学比同济医科大学要稍差一点,这一正一反可见其差别有多大,自然免不了吃亏。学校在招生宣传中不医科大学比同济医科大学要稍差一点,这一正一反可见其差别有多大,自然免不了吃亏。学校在招生宣传中不提合并之事,你又能奈它若何?作为弱者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这触目惊心的重高考(考试)、轻报考(志愿填小报)的惨痛教训能否警醒许多考生及家长,使之不再发生呢!那就是,广大考生及家长要十分清楚地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

(2)高校合并更名潮的现实。笔者不用去了解考生具体上当受骗的事实情况,只看着这高校一浪高过一浪的合并更名潮,就可做出明确的回答:凭想当然选校者大有人在。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高校热衷于更改校名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棘手的生源问题的需要。由于把台金、纺织、煤炭、矿业、船舶、粮食等院校,改为理工、科技、工业、金融、工程、财经等大学,把某某地级市学院改成某某省(或大区)大学后,生源马上就红火起来,因学校冷门、偏僻而导致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也就得到了扭转。正因为更改校名有如此的好处,且立竿见影,难怪众多高校乐此不疲。果真如此吗?看看严酷的现实吧!

原武汉纺织工学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入,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招生大获成功。以河南为例,该校自2003年起,在河南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2006年在河南的文理科投档线分别比批次线高出3023分。

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在鄂文、理科投挡线分别高达530分、533分,比二本()批次线还分别高出11分、17分。而2007年在鄂理科投档线竞比二本()批次线高出23分之多,比二本()批次线高出35分之多。要知道,这是一所位于青岛的二本()高校, 1999年由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合并前两年,两所学校在很多省份都遭遇第一志愿不足的困境,而更名后,考生报考热情直线上升,近两年尤其明显。

2004年,该校理工类在鄂投档线高出批次线30分,2005年在鄂文理科投档线都高出批次40多分,理科投档线高达521分,仅比一本线低3分。

湖北籍学生章茜是山东科技大学日语2005级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她在众多学校中一眼就看中了山东科技大学。“其实当时也不怎么了解这个学校,但是看到‘科技,和,大学、就觉得这个学校应该档次不错,如果叫原来的名字,我肯定不会报”。(此事例引自晨报网2006814《高校批量更名,考生家长犯晕》稍有添加。)

为什么有这么多上当受骗者,前仆后继,这与其说是高校的精明与成功,还不如说是许多考生及家长的糊涂与悲哀。糊涂在于竟然上当受骗于这种“小儿科”的游戏,悲哀在于竟然为了图一时之省事,而将十年含窗的艰辛所得付之东流。真是可悲可叹!

(3)凭想当然报志愿会吃大亏。

我们的一些考生和家长往往凭经验、凭想当然就填报志愿,无疑是会吃大亏的。他们往往一看到四川外语学院,就认为该院的所在地在四川成都,却不知该院的所在地在重庆;一看到河北工业大学,就认为该院的所在地在河北石家庄,却不知该院的所在地在天津;一看到中国美术学院,就认为该院的所在地在北京,却不知该院的所在地在浙江杭州;一看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就认为该院的所在地在北京,却不知该院的所在地在辽宁沈阳……还有他们往往一看到外交学院,就认为毕业后就业就去外交部,一看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就认为毕业后就业就去司法部;一看到中央财经大学,就认为毕业后就业就去财政部……却不知这些都早已成为历史。外交学院毕业的学生,任何一个想进外交部的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中央公务员选拔考试。前些年,外交部还规定了几十所知名高校的毕业生为候选人员,而现在,这个规定也全部放开,改为全国所有的本科毕业生都可以自由选报。外交学院去年的毕业生中,最终进入外交部的只有个位数……还有他们往往一看到是农业类院校,就觉得所有专业一定就是与“农”相关,甚至认为出来就业也难逃“农”系列;有的认为师范类院校专业要么就是语、数、外等专业,出来也只有当老师;一听矿业、地质类的大学,觉得从学校出来就是采煤、挖矿或翻山越岭去高勘探工作……诚然,这些院校有这些方面的特色专业,但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需求,所以专业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仅就业不一定是农业或师范或地矿行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即使是这些行业,其工作内涵和环境也不等同于传统概念。

这里,固然有校名、经验“惹的祸”,但关键在于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缺乏深入了解。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考生及家长不能只看校名,而应理性地对高校的方方面面做一番深入浅出的调查与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被“靓名”所蒙蔽、迷惑,也不会为图一时之省事,而将十年寒窗的艰辛所得付之东流。

上一篇: 识别大学的优劣特色,把握内涵类别

下一篇: 从各大学高考招生专业目录中可看到哪些信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