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2008西安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遒劲(jìn) 长篇累(lěi)牍 发酵(jiào) 垂涎(xián)三尺
B.粗糙(cào) 牵强(qiǎng)附会 内讧(hòng) 自惭形秽(huì)
C.执拗(niù) 言简意赅(gāi) 角(jué)色 花团锦簇(cù)
D.中(zhōng)肯 教学相长(zhǎng) 惬(xiá)意 戛(jiá)然而止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脉搏 装钉 各行其事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  
B.烦燥 诡辩 莫名其妙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C.提纲 讴歌 彪炳千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起讫 零晨 两全齐美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正确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才能 _____ 它的发展变化。
②水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例如它能 _____ 动物的体温。
③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 _____ 民情。
A.推测 调节 体恤         B.推断 调节 体察
C.推断 调解 体察         D.推测 调解 体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阿巴斯就任巴勒斯坦最高权力机构主席,以色列总理沙龙立即抛出橄榄枝,表示愿与巴勒斯坦结为秦晋之好。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D.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欧盟委员会去年底发表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的10个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现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十分悬殊。
B.我们班级不但信任他,而且连以前反对过他的其它班级也信任他了。 
C.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地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D.青年人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工作方面,不要因沉溺网络而浪费过多的时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李明考上了清华大学,在建筑系学习;王芳上了财贸学院,读会计专业;我当了空中乘务员:我们都能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B.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C.《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学科和门类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专业性的是专门介绍某一学科某一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
D.矿藏,水流,国有森林,荒地和其他海陆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二、(12分,每小题3分) 得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的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就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于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7.选出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8.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10.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庭院建筑,不仅美在其建筑形象,美在其空间,更美在其内具情态。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12分,每小题3分) 得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未闻命而卒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A.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樊哙覆其盾于地
至是首问焉 以亲嫌
C. D.
青麻头伏焉 不以迁谪介意
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A.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C.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08分)
四、(18分) 得 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译文: 。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译文: 。
1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论语》中告诉你认真学习、时常温习是乐事的句子是“ , ”。
(3)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
(苏轼《赤壁赋》)
(5) ,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18分) 得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我们只知道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见白居易的那柄琵琶,虽然在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流浪本不属于墨客骚人、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百姓黎民、俗子凡夫欢乐中开放的花,悲愁里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的时候,当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的时候,当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便开始在江南流浪。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那个人后,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流淌,我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渗出,我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生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的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4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12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这悲剧性格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http://www.51985211.com)
18. 文章用那些事物比喻二胡?为什么这样比喻?(4分)
答:                                     。
19. 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生众多流浪的花。(3分)
答:                                     。
(2)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3分)
答:                                     。
20.“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4分)
答:                                     。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但瑕不掩瑜,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 第二节中“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也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要欢快的唢呐声响撞击,细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C. 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破的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算是孤独的雅乐,惟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动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 作者在第7节中,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的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的处处乡野的江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
E. 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间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流浪漂泊,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学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
六、(12分) 得 分
22. 按要求为下面的报道拟“引题”和“主标题”。(4分)
本报讯 园林绿化一直走在内蒙古前列的包头市,日前宣布退出今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卫生大检查和卫生城市的评比活动。此项活动许多城市都很看重且积极参加。包头市曾连续两次参加并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此次市政府的决定确乎出人意料。
该市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包头的卫生工作不以迎接大检查为目的,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共识。他还对记者说,包头地震后,城市建设有目共睹,但我们认为与“卫生模范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与其搞形式主义的“突击行动”,不如多做些实事。与争荣誉相比,让老百姓满意更为重要。
引题(不超过18字) 。
主标题(不超过12个字) 。
23.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4分)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下面一段文字,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一著名公式的含义。(4分)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谣传的公式:R=I×A其中R是Rumour,谣传;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得 分
25. 阅读下面这首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弯路”和“直路”是一对矛盾。走直路,心无旁骛,快捷便当,省时省力,却往往错过了路边的许多景致,也会留下些许遗憾;走弯路,闲步拾贝,曲径通幽,费时费功,但一路欣赏,也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趣。在现实生活中,“弯路”和“直路”各有其妙。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弯路’和‘直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可以写“弯路”,可以写“直路”,也可以两者结合着写。
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2009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一、(18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解析】A劲jìng;B糙cāo; D中 zhòng,惬 qiè
2.【答案】C
【解析】A. 钉-订,事-是,驰-弛 B. 燥-躁 ,具-俱 ,D . 零-凌,齐 -其 ,缪- 谬
3.【答案】B
【解析】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推断:推测,断定。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体恤: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体察:体验和观察。
4.【答案】C
【解析】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精湛.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无所不用其极:做坏事的时候什么手段都使出来;此处属于感情色彩不当
5.【答案】C
【解析】A.“十分”赘余,“悬殊”就表示“差距非常大”;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两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如果不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不但”应放在“我们班级”前。D.“过多的”去掉。
6.【答案】A
【解析】B项两个问号都应改用逗号;C项书名号应改用引号或不要,两个分号应改为逗号;D项前三处逗号应改用顿号。
二、(12分,每小题3分)
7.【答案】C
【解析】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8.【答案】A
【解析】“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9.【答案】B
【解析】A更美在其空间;C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D“海棠春坞” 依照《海棠》诗意而作,诗在先,本答案因果关系颠倒
10.【答案】C
【解析】“必定”太绝对,小院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不一定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答案】A
【解析】过:造访。
12.【答案】D
【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 均为“因为”。
13.【答案】B
【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4.【答案】A
【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四、(18分)
15.(8分)
【答案】(1)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16.(6分)
【答案】(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17.(4分)
【答案】(1)穷则独善其身。(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虽九死其犹未悔。(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5) 苟利国家生死以
五、(18分)
18.(4分)
【答案】用“水”“月”“细雨”和“桂子”比喻二胡。他们与二胡一样分别具有漂泊、清冷、惆怅、幽怨的相似点。
19.(6分)
【答案】(1)二胡最能表达流浪者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也造就了众多流浪者中的演奏高手。(3分)
(2)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的人们追求各自喜爱的音乐,器乐是音乐中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形式,它随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产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3分)
20.(4分)
【答案】“流浪”指的是悲苦和困顿、沧桑和无奈、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是生命另一种永不消解的鲜活姿态。
21.(4分)
【答案】B、C
【解析】A项,文章的感情不只是“低沉、压抑”,最后一节中有“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D项引号中的两句话在文章中只是环境描写,题中夸大了作用;E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上海奉贤”)
六、(12分)
22.(4分)
【答案】引题:与其搞形式主义,不如多做些实事;主标题:包头退出卫生城市评比。
23.(4分)
【答案】(1)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2)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鸟儿在光秃秃的树上鸣叫,似乎在讲述一个无奈的故事,树下的流水在凄冷的早晨显得十分寒瘦,疲惫苍凉地流向远方。
24.(4分)
【答案】如果一个谣言所针对的内容,完全不重要或完全不含糊,即任何一个方是零,其结果也是零,成不了谣言;如果很重要又有一点含糊,或者稍有点重要却又很含糊,都能传得起来;如果既很重要又很含糊,谣传就更强了。
七、(60分)
25.(略)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华。留他再任教。苏轼曾经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超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外,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属枉法轻处。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这里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上一篇: 高考语文2009届东北育才学校高考补习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下一篇: 高考语文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九月月考(语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