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闷(mēn)热 镌(juān)刻 通缉(jí) 咸与(yù)维新 宁缺毋(wú)滥
B.生肖(xiāo) 克(kē)扣 梵(fàn)文 混(hún)水摸鱼 方枘(ruì)圆凿
C.嘈(cāo)杂 绷(běng)脸 订(dìng)正 歃(shà)血为盟 徇(xún)私舞弊
D.卓(zhuó)越 坍圮(pǐ) 拮据(jū) 自作(zuò)自受 桀(jié)骜不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松柏/柏油 攒射/万头攒动  数见不鲜/寡廉鲜耻  半身不遂/称心遂愿
B.伛偻/佝偻 嚼舌/咬文嚼字   方兴未艾/期期艾艾   箪食壶浆/食古不化
C.幽咽/下咽 泥沙/拘泥固执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大腹便便/便宜从事
D.关卡/卡壳 量杯/量体裁衣  家给人足/补充给养  畜养牲口/六畜兴旺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酝酿(niàng) 校(xiào)对 腼腆(tiǎn) 一曝(pǜ)十寒
B.匹(pǐ)配 穿凿(záo) 内讧(hòng) 不肖(xiào)子孙
C.莞(guǎn)尔 搭讪(shàn) 隽(juàn)永 言简意赅(gāi)
D.刹(shà)那 机械(xiè) 恪(kè)守 草菅(jiān)人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这次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毋庸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 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A.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C.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B.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C.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D.为庆祝戛纳电影节60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3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3分钟的纪念短片。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B.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C.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地级市之最。
D. 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3分)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1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3)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译文:

江苏省黄桥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校本练习一答案纸
2008-7-20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3分)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http://www.51985211.com)
译文:

(3)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译文:

 

 

1、答案:D此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A项中“通缉”中的“缉”读jī;B项中的“生肖”中的“肖”读xiào,“克扣”中的“克”读kè;C项中的“嘈杂”中的“嘈”读cáo,“订正”中的“订”读dìng。
2.C
A.bǎi/bǎi     cuán/cuán     xiān/xiǎn     suí/suì
B.lǚ/lóu   jiáo/jiáo   ài/ài    sì/shí
C.yè/yàn   ní/nì      yīng/yìng    pián/biàn
D.qiǎ/qiǎ liáng/liàng       jǐ/jǐ        xù/chù
3答案:B。A校(jiào)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C莞(wǎn)尔:形容微笑 D刹(chà)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4.答案A A.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B.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C.平易近人:①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②(文字)浅显,容易了解。D.鹿死谁手: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天下,现多用于比赛或竞争。
5、答案D。A.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B.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C.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应作“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D.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
6、 答案:A。 A“粉墨登场”:本来意思是指画好了妆,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该题的出错率估计会高,主要是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成语的理解,从考试的角度看,这个题目有点偏。 B“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 C“完美无缺”: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 D“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7、答案A。质疑:动词,提出疑问:质疑问难。置疑: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不容置疑,无可置疑。兴味:一时性的兴趣,一时产生的兴趣。趣味: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好。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贬义词居多。
8、 答案:A。 B项自相矛盾,江苏是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由于”滥用。 D项语序不当,“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中的“发展和重视”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9、答案:A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仅”应放在“那时”之后;C项名句意不明确,“同样的担心”指代不明;D项结构混乱,应在“每人”前加“让”。
10、答案D。A.“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禁止之列。另外,“拥护”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支持”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拥护”含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示递进才妥。B.“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因为是指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C.“低一倍多”语病题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命题者常在此处设置语病。同样的设题2006年广东卷4.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11、[答案] A
[解析][B项语序不当而导致表意不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并非“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应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提到“它使用”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D项赘余而导致搭配不当。删去“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
12.B(A语序不当,改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C成分残缺,“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句中,缺少一个介词,应在“与”后面加上一个“和”字。D搭配不当,“缓解负担”不搭配)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赏析:唐?高蟾《金陵晚望》  
  [原作]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今译] 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4、答案:B。“示”是“给……看”的意思。
15答案:B。 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自己”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音节助词,跟在时间名词后,无意。
16答案: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17答案: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答案: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上一篇: 语文高考安徽省安庆七中2009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语文高考曲塘中学2009届高三教学检测练习一语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