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湘乡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暑期测试试题

一、语言知识及应用(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总是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tūn)夕月,落崖惊风。
B、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lì)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C、商鞅相(xiāng)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D、“小说”本是“稗(bài)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谧 累赘 妍媸毕露 蓬门荜户
B、慰籍 羽旄 钟鼓馔玉 回肠荡气
C、忖度 觳觫 仰之弥高 钻之弥艰
D、福祉 邂逅 目不瑕接 疾首蹙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财政资金的投向要瞄准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不是先去锦上添花,而是要优先解决由于某些政策失误,由政府部门自己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B、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方案几经波折后终于尘埃落定,新方案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C、北京奥运村是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来设计的,因此在硬件上和以往的奥运村平分秋色。奥运村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居住区、国际区和运行区。
D、由于姚明在火箭队打球,中国观众对NBA的忠实程度已经超越其他一切体育比赛。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和NBA有关的体育用品和品牌都得到了球迷的高度认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今年的“两会”上,物价和民生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代表们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我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人数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底,宽带上网网民总数达1.2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达20%。
C、北京奥运会拉开了帷幕,日本人对此极为关注,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门票,以方便日本民众前往北京为奥运健儿加油。
D、2007年汉语盘点活动日前结束,网民选出国内、国际最热字词分别为“涨”、“民生”、“油”,其中“涨”字成为国内热字,是因为物价全面上涨的结果。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是一扇通往音乐之神的大门。倾听,为我贫穷的岁月留下了欢乐。那时,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______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一些声音,它让我站立不安,它让我血流加快,它让我骨头发热,它让我神不守舍。我不知道,宇宙的深处,也有自己的声音,也有用声音构架生命的信息桥。
①可以想象,羊有多少寂寞,我就有多少寂寞
②就在我鞭子一扬的时候,一种隐秘的声音,通过长长的鞭梢,传至我的耳朵
③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
④我只有倾听,在羊蹄踩雪的声音以外,挣断头发地倾听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二、现代文(社科类文章)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在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中国人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6、下列各项中,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有为了辟邪,祭龙,纪念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等多种说法。
B、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的记载,端午节作为节日,应该是超源于汉代。
C、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D、古代端午节习俗与水有关,这与古人五行相生相克说中的“以水克火”的观念有关。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有关。
B、端午节习俗中的防疾除疫、卫生保健等内容与关爱生命有关。
C、端午节的各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端午节的起源看法不统一,民俗学界认为其起源于古代人类的辟邪活动。
B、东汉时,人们举行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瘟疫、兵役、鬼怪等。
C、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伴水洒庭院等做法来预防疫病。
D、端午节的习俗共有“吃粽子”、“赛龙舟”、“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等九大类。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纪念屈原说”产生于其他几种学说之前,所以说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
B、古代,端午节习俗上笼罩着辟邪尚巫的迷雾,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
C、端午习俗中“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最大,这与人们钦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关。
D、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生生不息,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富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②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③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注释]①僦(jiù)居:租房。②隩(ào):通“奥”深。
③礨(lěi):堆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去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项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光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安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对少时在外家所见马鞅山的描写有何作用?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悠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分)
[双调]清江引
贯云石
咏梅(其一)              (http://www.51985211.com)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咏梅(其三)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诗文默写(6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4)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陶渊明:归去来兮(节选)
鲍鹏山
①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在诗歌中,在散文、辞赋中,他不厌其详地津津乐道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荒谬的人生一变而为圆满的人生,这是田园的赐予,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他心灵孕育的成果。他认识到了,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与自然一体,过自然的生活(人之本性亦自然之物),才能超越荒谬性而返璞归真。
②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尚。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展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
③他是能在生活之中而又能使生活回归人性,从而可以避开荒谬的大智者。他使生活即是人心、人心即是生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不仅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且真正从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合二为一了。当他回归田园时,田园不仅是他的生活环境、作诗写文的“语境”,还是他“委心任去留”的“心境”。生活能得此大境界、大圆满,遍观中国古人,靖节先生一人而已!
④是的,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时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得到一种灵感与境界,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
⑤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忍及对苦难的容忍。他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些能拥有自己的人最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誉、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17、作者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作标题,有何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说“陶渊明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请概要简答。(5分)
_____。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试阐述陶渊明对我们民族的影响。
(2)试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七、写作(60分)
22、以“梦想”为主题,自选文体,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说明:此题为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编辑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作文题。我们将选出优秀的作文参加此次大赛,获奖者将有资格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

 

 

答案
1、C(xiàng)
2、A(B 藉 C 弥坚 D 暇)
3、C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用于此不合语境)
4、C (A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缺主语 B “与去年同期相比”和“同比”重复 D “是因为……结果”句式杂糅)
5、C (由③“几乎……”句方能照应前面的“我坐在……”句,可知③应放最前面,排除AB,由④“倾听”后面只有接上②“……隐秘……耳朵”,可排除D)
6、B (端午节是形成于汉代,而非起源于汉代)
7、A (A项所述内容是对“端午节习俗,应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的解读,并非是其成为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8、D (应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9、A (根据原文第1段结尾一句,应是“辟邪说”产生于其他传说之前,推断的前提都错误,其结论自然也错误。)
10、C 中:心中
11、C ①以“悠然见南山”命名,“悠然”之意明显;③与山亲近,随处有高楼曲槛,几席户牖,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由来;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②④⑤不属于“悠然”因为: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④虽与“悠然见南山”情景相近,但其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⑤叙写泰山等是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12、B 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13、(1)在园子中建了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做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倚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它(指“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14、①一方面写马鞍山“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的状态,烘托淀山公的悠然之情,另一方面与下文“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呼应,突出悠然全在于内心。
②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哪里都能悠悠自得。
附文言文翻译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的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倚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的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15、前者(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相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骨,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后者(其三)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风姿与神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17、①表明了写作对象,(1分)引用陶渊明作品篇目名(语句),贴切地体现了其人特征(1分):回归田园,从专制体制及纷扰世俗中赎回了自己,重获自由与幸福。(2分)总领了全文对陶渊明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的解读。(1分)
18、比喻在专制体制和黑暗社会中找不到灵魂依托之所的人。(3分)
19、对比,(1分)表明了陶渊明的独特之处:田园成为其“心境”,他只求在田园中安顿灵魂,且于中获得了满意、宁静、愉悦和幸福。(2分)因而他是第一个能把田园写得如此美好而充满魅力的人(1分)
20、在作者看来,“幸福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而是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1分)陶渊明是幸福的,因为他在田园中找到了灵魂皈依之所(或:使自己重获自由,能拥有自己的最有福;)(1分)由此摆脱了专制体制的束缚,摒弃了得失荣辱的念头,充满阳光的心灵清空而无世俗的欲念,宁静自由,从容安详。(3分)
21、(1)陶渊明对我们民族的影响
陶渊明清高脱俗、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品格,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启示他们自疏于浊淖,自赎于穷困,安心于田园,寄情于山水,发而诗为文,便丰富了我国的文艺宝库。他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与与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多方面的影响。
他对民族精神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启示后人,在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专制社会,可以在田园中找到乐趣、皈依和自由;只要足够坚定、坚忍,摒弃“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便可让“心灵充满阳光”,获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他告诉后人在坎坷人生中可以有另一种眼光主视角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
陶渊明另辟古典诗歌的新境,开创了田园诗派,使田园着陶之色彩,影响后世文学的题材与情感:到唐代,已形成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 的诗人不可胜数。
(2)本文的语言特色
作者以富于智性而又畅达从容的语言解读了陶渊明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及精神世界,给我们以文化熏染和哲理启示。
学养深厚的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及其深刻的洞察力,穿透陶渊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的生活方式、诗文作品等种种现象,直指其心灵深处与精神本质,多评判性断语,富于智性特征,诸 如“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与自然一体,过自然的生活(人之本性亦自然之物),才能超越荒谬性而返璞归真”之类的哲理性表达所在多是。
“一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此类语句,虽富密度和蕴涵,但决不能晦涩艰深;作者融会贯通后深入浅出的阐述和畅达流利的表达,让我们在阅读的轻松与愉悦中收获思想.

上一篇: 高考语文2009年银川一中高三分班语文试题

下一篇: 高考语文浙江省宁波地区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暑期检测试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