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高级中学2008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晕车 酝酿 愠怒 韵味 含蓄蕴藉
B.枢纽 倏忽 蔬菜 贤淑 不辨菽麦
C.躯壳 俊俏 诀窍 翘楚 愀然不悦
D.间谍 饯别 进谏 僭越 直栏横槛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B.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资料的新发现,人们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常常讲盖棺论定,现在看来不能作为普遍的认识。
C.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连续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D.西方出版的一些有关中国研究的书籍,内容、情节常有错误,或则思如泉涌,或则道听途说,混淆历史本来面目,不能算是新观点、新看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政协经济界部分委员的座谈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在于政策的“一视同仁”。
B.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C.将于7月份推出的“市民卡”,除具有现行“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功能外,还可以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D.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4.模仿下面的语句,以“我喜欢”开头,再写两个句子,使整段话形成排比。(5分)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但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
我喜欢 ;
我喜欢 ;
5.请概括下面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香港大学的校徽,镌刻着“明德格物”四个字。“明德”和“格物”,是非常古老的说法。明德,意为美德,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格物,是《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从宋儒起,一直众说纷纭;清末则有人将科学技术一类统称为“格致之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属于尖端科学的核能利用,能够造福人类,也能够毁灭世界;同是电脑高手,有的在不断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光添彩,有的则成为“黑客”,或骚扰,或攻击,不断地制造麻烦。如鲁迅先生所说,发明了罗盘,只是用来看风水;发明了火药,只是做自娱娱神的鞭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预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预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7.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 )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作者认为预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D.预让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归附曹操,操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②铜雀:铜雀台,在邺都,曹操所建。
10.⑴“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人用“应”和“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⑵请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⑵斯是陋室, 。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⑷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0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
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2.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13.“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
14.“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答:
15.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是一个寄寓了许多复杂情感的意象,请思考体会:(6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简析修辞方法在此句中的表达效果。(2分)
答:
(2)“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4分)答: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http://www.51985211.com)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快乐与功利原本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边沁、斯密、密尔、杰文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理论有过诸多阐述,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并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于人类快乐、幸福包含了亲情、环境、健康、宗教、友谊、社会公正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因而使得其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承认“社会”的价值维度,是对古希腊“共同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哲学精神的某种传承。然而,由于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加之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本身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使得具有社会价值规范意义与终极价值意义的快乐概念,蜕化为由个人生理和心理本能决定并局限于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这种以狭义的经济效用主义与利己主义为中心的偏好论与效用论,拒绝承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进而否认快乐、幸福需要人与人、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和谐才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维度。由于建立于个体主义、利己主义、物质利益主义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与逻辑理性主义方法论,忽视了世界真正的合作前提与快乐体验的行为终极本质,使得其理论因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
快乐经济学追寻人类行为真谛并直面生活现象,使得其不仅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与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相一致,更加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终极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拓宽经济学价值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快乐、幸福才具有终极价值,经济增长的意义永远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具有价值的。快乐经济学包含的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发现人类快乐影响因子的权重序列,为个人完善人生,为科学技术指明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因为,健康、亲情、环境,这些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的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无上快乐的源泉。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快乐经济学迎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是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只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才引起了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的复归,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专门为此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我们不由得感慨,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索人类行为真谛的经济学时代!
16.属于“快乐”这一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范围有哪些?(5分)
答:
17.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原因有哪几条?(5分)
答:
18.请你归纳出“快乐经济学”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5分)
答:
19.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快乐经济学传承古希腊“共同体主义”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精神,因此就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
B.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为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分析基础,因而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
C.因为健康、亲情、环境等人类无上的快乐源泉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所以快乐经济学不追求经济效用。
D.因为人类行为的真谛就是快乐与幸福,所以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复归是真正以人为本。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易中天走红的背后
记者:刘萍(以下简称为“记”)
对话嘉宾:时评专栏作家 鄢烈山(以下简称为“鄢”)
文化批评家 王晓渔(以下简称为“王”)
[背景回顾]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5年4月,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人物风云”即获热评,后结集出版《品三国》热销于市。但正当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学者们却对“易中天现象”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术”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精英文化还是草根文化,是少数人的还是大众的?
就这些争论,记者同两位嘉宾展开了交流——
记:易中天现象本身负载了深层次的意义。有人从中欣喜地看到,中国老百姓还是挺崇尚学术的,学术应该走向大众;另一批人则看到了危机与担忧:易先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严肃、不严谨的倾向。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两位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呢?
鄢:我没有看过央视易中天的节目,但我很认真地看过一本人物杂志对易先生的专访。据报道,《品三国》是央视那个节目组精心策划的,易教授原先想谈的并不是“三国”,“三国”也不是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就是说,整个事情原本就是电视这个大众媒体的带商业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
王:我认为“易中天现象”是一系列现象,包括学者上电视现象、高价版税现象,还有所谓学术娱乐化现象。其中每一个现象都不是今天才有,但是一个学者集中了这么多现象于一身,在中国尚不多见,所以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至于学者能否走上大众媒体?问题不在于“能否”而是“如何”走上大众媒体,它没有标准答案。
记:从易中天的走红,学术严肃性的坚守者与学术走向娱乐化的拥护者就始终在交锋。学术到底应该怎样与大众接触?学者能否走进大众媒体?面对大众追“星”族,学术明星是坚守学术严肃性还是将学术娱乐化?
鄢: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学者当然可以走进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王:学术严肃性还是学术娱乐化,精英还是草根,大众还是少数人?必须面对这些二元对立的问题,说明我们至今还没有摆脱“站队”的思维,许多学者亦是如此。
记: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后,其畅销书《品三国》也开始热销,并开出天价稿酬,他百万身价的学者身份,令学界大哗,招致指责声一片,这又是为什么呢?
鄢:学界有什么必要“大哗”?……当然,易中天也要清醒,要明白自己的走红确是与当下的学术现状和人们的心态有关,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王:百万身价的娱乐明星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倒是易先生开个高价稿酬,就引来哗然一片,这说明学界尚未“脱贫”。据说易中天的版税可以在厦门市最漂亮的海滨买一套房子,易中天住那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可以吗?难道只有歌星、影星才有住豪宅的专利?
记:百万“意粉”、“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追星,学者成为明星,有人担忧学术界会因此刮起浮躁之风,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鄢:“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应是多元的。只要有人愿意做“乙醚”,就让他们去追星,这没什么不可以。
王:学者成为明星,一呼百应,这有什么不好吗?相反,我不认为抨击易中天的部分学者就是“严肃学者”,他们不像易中天的反对者,更像竞争者。
[相关链接]
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对易中天现象解释为“浅思维”的成功。他认为,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维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维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草根”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见多识广,多为“网络”草根,他们更需要“有用”的“知性”文化。张颐武认为,易中天现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嘉宾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品三国》的节目,从根本上说是商业行为而并非学术行为。
B、学者需要走上大众媒体,但其方式应该是严肃而非娱乐的。
C、当下学术界的平庸是使易中天迅速成名的一方面原因。
D、一部分学者对易中天的批评其实是出于嫉妒的心理。
21、“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句中,“这样的学者”是指 ( )的学者。(4分)
22、嘉宾鄢烈山提到:“‘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你推测他说这些的意图是为了表明什么?(5分)
23、易中天在2006年12月27日举行的第七届“文化讲坛”上作了题为“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的演讲,阐释了他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主张。在被问及关于他的浅薄和注水的争论时,易中天幽默地回答:“浅未必薄,深未必刻,历史是一个发酵的过程,端出来是热气腾腾的白馒头。我这馒头本来就不是给专家吃的。”读了上文的访谈,你对易中天的这种说法有什么评论?(6分)
六、写作(7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贾岛说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现代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说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如今,在一些青年中前几年流行“驿动”、“酷毙了”等词语,现在又流行“MM”“恐龙”、“PK”、“粉丝”等。上海规定,从今年3月1日起,凡在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上述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和汉语造词规律的网络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这是某校报某专栏上的一段文字,这个专栏还将继续办下去,请你为专栏写一篇与上述文字相呼应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C 2.B 3.A
4.科技和人文不可偏废
5.【分析】此句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的第二、第三分句构成第一层解说关系,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构成第二层转折关系。而且第二分句中的诗句“人比黄花瘦”,第三分句中的诗句“不肯过江东”分别照应第一分句中的“婉约”和“英气”。
【 参考答案】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二.6.C 7.D 8.A
9.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10.⑴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1分),和异代才人(陈琳)的惺惺相惜(1分),也包含怀才不遇的自伤和愤懑(2分)。
⑵这两句诗景中含情(1分),寄托了作者对曹操、陈琳那样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的追想(1分),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11.⑴鹏之徙于南冥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⑵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⑶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⑷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8分
12.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纵情山水、闲适自得、无拘无束、陶醉自然的情怀。(2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古典作品中蓑衣所代表的古典诗意、高远冲淡、悠然闲适、清雅脱俗、潇洒逍遥、自由狂放的意趣和生活的欣赏。(2分)
13.“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①摆脱原有的艰辛而清贫的生活方式,②离开原本平静而和谐的农村,③改变自己原地跋涉的命运,追求理想的幸福的生活。(共4分,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得2分)
14.参考:(1)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3分)
(2)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内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3分)
15.(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原本拥有的、现已几乎失去的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分)
(2)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曾经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怀旧的情怀和平凡的生活,喧嚣的时代遗失的美好事物,古典诗意的东西。(写出四个即可,4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6. (1)亲情、健康和人与人的友谊。(2)宗教以及社会的公正。(3)人与人、个体与整体相互和谐。
17.(1)文艺复兴以来构建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
(2)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
(3)个人本位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取得主流价值观地位。
18.(1)只有快乐、幸福才有终极价值,(2)而经济增长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才有价值。
19. D(A项,“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推不出;B项,只能是“影响”“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不能说“决定”;C项,“不追求经济效用”错。)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20、B
21、走进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
22(1)能踏实地做学问从而真正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贡献是无法抹杀的;而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终究不会长久。(2)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有被娱乐化(明星化)的学者,也有严肃的学者,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23、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