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十四中2008年5月高三月考试题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攻讦(jié) 狡黠(xiá) 风流倜傥(tì) 瞠目结舌(chēn)
B.酗酒(xù) 箴言(zhēn) 面面相觑(qù) 余勇可贾(jiǎ)
C.眼睑(jiǎn) 寒伧(chen) 怙恶不悛(quān) 否极泰来(pǐ)
D.机械(xiè) 阐释(chǎn) 不容置喙(huì) 卷秩浩繁(juàn)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个人自呱呱坠地起,接受的都是这种 了的“恶狼传说”,多年的“狼外婆”影响,使得公众对于狼产生了种超乎实际的恐惧。
②一个连自己的 父亲都不认的学生,哪有半点“德”字可言?
③他自作主张,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面对人们的不满和指责,他先是怒目而视, 口出狂言,实在是不可理喻。
A.神化 亲身 既而 B.神化 亲生 继而
C.神话 亲生 继而 D.神话 亲身 既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2005年5月,日本宣布钓鱼岛灯塔“国有化”一事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国家安监总局将以“清纠”为契机,在以后的事故调查中重点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拔除非法矿主的“保护伞”。
C.只要努力,丑小鸭就可以变成白天鹅;而不好好用功,白天鹅也可以变成唐老鸭。请相信,用人单位是不会“有眼不识泰山”的。
D.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的“易中天品三国”一直备受关注,易老说得好:大雅在某种意义上一定是大俗,大俗才能大雅,雅俗共赏是好作品的最高境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互相较量的结果。
C.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海军提出用世贸大厦废墟中的钢铁建造一艘战舰得到认同。
D.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5.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冈的转弯处传来哐当哐当的火车声,巨兽一般让这个世界掩埋在它的怀抱之中。
B.他太知道这场比赛的分量了,所以,当他手里握着小小的乒乓球时,就像怀里抱着一个地球,感觉到无比的沉重。
C.凡是吸引着人们想去好好欣赏的脸部轮廓,身体的线条,尤其是那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迷人的神态,应该可以说都是一种美的标志。
D.姐姐今年四十四岁,本来身体健康,气色红润,精力充沛,可癌症在转眼间就夺去了她的生命,就像春花的凋零,像晨露的蒸发,像成灰的蜡烛。
6.下列引用的古诗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
A.(1)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2)山摧地崩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B.(1)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杜甫《兵车行》)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C.(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人穷则反本,固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7.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8.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9.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0.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①,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②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③,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④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选自清周容⑤《芋老人传》)
[注释]①井臼:井,动词,在井中汲水;臼,动词,用臼舂米。②饬:整顿、整治。 ③绾黄纡紫:绾,系;黄,指金印;纡,系结;紫,系印的紫色绶带。“绾黄纡紫”句是指做高官的意思。后句“揽辔褰帏”意思相同。 ④倾盖:两车车盖相交而语,形容朋友投契,或一见如故。⑤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同 用:由于
C.厚资而遣之 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C.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 思垂空文以自见
D.困于雨,不择食矣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3.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妻,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道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2分)
译文:
②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3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断句(3分)
灵 峰 之 山 其 上 曰 金 鸡 之 峰 其 草 多 竹 其 木 多 枫 多 松 其 鸟 多 竹 鸡 其 状 如 鸡 而 小 有 文 采 善 鸣(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①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②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①鲍浩然:作者的朋友 ②盈盈:美好的样子
(1)词的上片是如何写出友人归途中的山水景物特征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答:
(2)词的下片连用两个“送”、两个“归”字,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试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7.文学常识填空。(3分)
(1)写出杜甫“三吏”、“三别”中两篇作品的名称。
(2)中国现代作家 创作的小说《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
(3)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68年因三部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 获诺贝尔文学奖。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http://www.51985211.com)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8.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4分)
② ③
④ ⑤
19.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
20.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4分)
答
21.“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是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6分)
答:
六(13分)
22.阅读下面文字,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对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特点的评价。(4分)
北京奥运会奖牌的直径是70毫米,厚度是6毫米。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的材质组合而成。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以玉比德的价值观、荣誉观。北京奥运会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奖牌背面镶嵌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正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背面
评价:
2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给蜗牛妈妈写一句安慰、激励小蜗牛的话。要求:富有一定的哲理,不超过25字。(4分)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
24.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务院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
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该节日的情景或气氛。
要求: 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不超过70字。(5分)
答:
七、作文 (60分)
25.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其实是一种储蓄,需要储蓄学识、储蓄亲情、储蓄友情……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
1.C(A瞠chēng B贾gǔ D秩—帙)
2.B(神话:名词,是指关于神仙或被赋予神话色彩的古代英雄的故事。神化:动词,把人或物当作神来看待。亲身:亲自,也就是自己动手做某事。亲生形容词,自己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继而:连词,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既而:连词,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头上,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
3.C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可改为“有眼不识金镶玉”(B项“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多含贬义。在这里运用恰当。)
4.A(B.“其根本原因是……的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应在“一艘战舰”后加“的提议”;D.主宾搭配不当)
5.B(夸张失当)
6.B( A地崩山摧 C尊—樽 D固—故)
7.A(“使用过于普及”不是根本原因)
8.C(“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不合文意)
9.B(“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
10.C(A“完全取代”“所有”不合原意,也太绝对;B与文中的“继续为人类造福”矛盾;D“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太武断。)
11.C 资,资助。
12.D表被动(A并列连词/承接连词,B肯定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助词,C因为,介词/来,连词)
13.C
14.A 错在暗换主语。是丞、尉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做佣工。
15.(1)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
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2)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
16.(6分)
(1)词的上片用比喻手法(1分),写出了友人归途中青山连绵耸立,碧水清澈明亮的特征(1分)。那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是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颦蹙的眉峰。将友人思归怀人的情感赋予了山水的描写当中(1分)。
(2)没有单调重复之感。作者用了两个“送”,两个“归”字,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连结起来(1分),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春归人也归,表明友人此行是愉快的(2分)
17.(1)《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沈从文(3)《古都》
18.①学识渊博,成就卓著;②专心治学,无悔无怨;③不慕官位,固守己见。④勇于创新,超越自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表明他反对马列主义。②他知道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一定得不到许可,这样便能委婉地拒绝“当官”,以便潜心治学。③他有非凡的勇气,在政治压倒一切的年代,敢于坚持己见,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不让政治干扰学术研究。(评分说明:①1分,②③各2分。满分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主要以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表现为线索。(1分)先说成就,再说取得成就的原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3分)
21.⑴赞同。理由要点:①陈寅恪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又具有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不慕虚名,不畏流俗的可贵品格,堪称“第一流人物”。②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上造诣极高,一般人难以领略,但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影响深广意义重大,他不仅是以其学术成就,更是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世人的敬仰,因而从时代意义的角度看,其人格力量远胜于单纯的才智。⑵不赞同。理由要点:①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是长期以来举世公认的著名科学家,从学术成就上看,把陈寅恪和居里夫人相提并论,有拔高之嫌。②居里夫人积极入世,战争期间毅然走出实验室,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陈寅恪只是一个独守书斋的学者,其时代意义与居里夫人也难以比拟。(评分说明:①持赞同态度,能说出两点理由,阐述充分有力,最高可给6分。与参考答案不同,言之成理亦可。阐述不够充分,酌情扣分。②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突出陈寅恪的特点,持反对态度,一般难以服人。除非所阐述的理由特别充分,否则最高给4分。阐述不够充分,酌情扣分。③语句不通,条理不清,酌情扣1—2分。)
22.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厚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4分,每个要点2分。)
23.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4分)
24.要点:①春节 时间:正月初一。特点: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压岁钱,穿新衣,拜年,庆团圆,逛花市,放烟花。 ②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5日。特点:祭扫陵墓,烧纸钱。③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特点:庆团圆,吃月饼,赏明月。
参考示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1分)特点:吃粽子,赛龙舟。(2分)
情景1: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比喻)(2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失实?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