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三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氛围 愤青 股份制 奉公守法 分内之事
B.喇嘛 邋遢 癞蛤蟆 丢三落四 万籁俱寂
C.偏僻 作弊 庇护权 刚愎自用 筚路蓝缕
D.波涛 丝绦 掏腰包 韬光养晦 饕餮大餐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不同的基金,其 的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投资者购买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以降低投资风险。
②过了好多好多年,人们还是常常追溯那个 的故事,不能忘怀那些善良的人们。
③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在对拉萨事件的报道中,公然违背新闻最基本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歪曲、虚假报道,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为新闻界人士乃至全世界正义之士所 。
A.运作 久远 不齿 B.运行 长远 不齿
C.运作 长远 不耻 D.运行 久远 不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2008年4月7日,巴黎,残疾人火炬手金晶面对藏独份子突如其来的冲击,她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那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这看似平凡的举动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B.现在农民生活富裕了,往往前一年的粮食未吃完,今年粮食又丰收,结果只好寅吃卯粮,以免浪费。
C.第一次见到温老师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D.2007年来全国物价大幅上涨,步入鼠年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涉藏反华决议案肆意歪曲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对中国西藏自治区政府依法处置拉萨严重暴力犯罪进行无端指责,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C.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今年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不得低于去年,各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一律不得提高,超过30%的应逐步回调至30%以内。
D.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5.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像涂老师这样体弱多病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稍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B.亲爱的先生,认识您十分荣幸,我们公司随时欢迎您大驾光临!
C.余老师刚退休,接到学生小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刻苦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
D.你中学时的绘画作品,还惠存在我家,我常拿出来欣赏。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了《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久为传诵的作品。
B.被儒家尊奉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
C.十九世纪欧洲涌现了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狄更斯,《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和 《钦差大臣》的作者契诃夫。
D.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管锥编》等,被世人誉为“文化昆仑”。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8.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馀习。后百有馀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馀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 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近:接近,学习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一酒食之过 B. 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予举进士于有司 D. 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序八州而朝同列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在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饮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升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1)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2分)
译文:
②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3分)
译文: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魏二 淮上与友人别
王昌龄 郑谷
醉别江楼橘柚香, 扬子江头杨柳春,
江风引雨入舟凉。 杨花愁杀渡江人。
忆君遥在潇湘月, 数声风笛离亭晚,
愁听清猿梦里长。 君向潇湘我向秦。
(l)王诗前二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郑诗分别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离情?(3分)
答:
(2)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7.填空(任选3空,3分)
倘徉于古诗文中,如同趟过一条绵长的情感之河。“ (1) ,来吾导夫先路”,这是屈原的耿耿忠心;“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2) ”,这是李密的拳拳孝心;“ (3) ,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深情慰勉;“塞上长城空自许, (4) ”,这是陆游壮志难酬的伤痛……这“情”丰厚了华夏文明,滋润了民族精神。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精神之树
张栓固
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前,并不那么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7期,原载200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18.“世事的喧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答:
19.从文中看,“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这句话意在赞颂什么?(4分)
答:
20.本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点明手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答:
21.你认为可否将本文的标题换成“孔庙游记”?请简述理由。(6分)
答:
六、(12分)
2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①提醒着自己的存在;桥却谦恭,永远承受着别人的踩踏。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②硬撑着坚实的腰板;桥却怯懦,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也有人说,塔太轻浮,总天真地以为沿它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③ ,永远忠诚而默默地工作,运送往来的人们到达幸福的彼岸。而我说,塔很坚强,④ ;桥却脆弱,行进的队伍便可将它踩垮。
⑴画线的两个词语使用不当,请用恰当的词语替换。
① ②
⑵根据语境,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完整。
③ ④
23.观察右下图,根据想像或联想,拟定一个题目加以描写。(60字左右)(5分)
题目:
2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3分)
雄鸡与鹦鹉
每天早晨,一听到雄鸡长鸣,村里人就匆忙起床,不敢怠慢。
一户人家养的鹦鹉,看到雄鸡的叫声非常有感召力,便在早晨模仿雄鸡叫起来。可是,由于这只鹦鹉把握不准时间,不是叫得早,就是叫得晚,很快被主人识破,痛遭斥责。 (http://www.51985211.com)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到了蛛网上。
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到了蛛网上。
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气道:“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法掌握方向!”
蜜蜂叹气道:“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法看清蛛网!”
蜘蛛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动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要怪只能怪自己。”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④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累计。
2008年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A项分别读fēn/fèn/ fèn/ fèng/ fèn,B项分别读lǎ/lā/lài/là/ lài,C项分别读pì/bì/ bì/ bì/ bì/,D项都读tāo。
2.A。运行:周而复始地运转,定时定向地前行;运作:(机构、组织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长远:时间长,用于现在至将来的时间。久远:时间长,可用于过去和将来。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3.A。“突如其来”,突然发生。“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出。“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喻生活越过越好。
4.C。A项“降低”与“流通环节”不搭配。B项在“进行”之前加“事件”,在“对此”之后加“表示”。D项次序为“不仅国内许多人开始……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在寻求……”
5.B。A项“稍尽绵薄”,谦词,指稍尽自己薄弱的能力;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C项“离我而去”“音容宛在”多用于敬爱的人去世。D项“惠存”,敬词,指向人赠物,请其保存,所陈述的对象是对方。
6.C。《钦差大臣》的作者是果戈理。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B“发现了”错,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8.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是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是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徒:这类人)
12.C(A介词,因;介词,把。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自己。C介词,被。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3.D(①②肯定苏子美的文学才华,④⑤肯定苏子美的文学追求,③不是评价苏子美,⑥是评价苏子美的为人)
14.C(“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
四、18分。
15.(1)(5分)
①(2分)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尘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
判断句式1分,文意1分。
②(3分)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能译作准确通顺的判断句也可)
“其”1分,“去”1分,“意”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但“今世/犹若此”和“后世/宜如何”若断,则必须都断,否则按错误的断句论。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3分为止。
16.(7分)⑴“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郑诗通过“杨柳、杨花、风笛”等意象体现浓浓离别之愁。(指出最能体现离愁的字1分,分析1分,答出郑诗中表现离情的意象1分)
⑵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怅别情。(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2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1分)
17.(1)乘骐骥以驰骋兮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两情若是久长时 (4)镜中衰鬓已先斑
五、18分。
18.(4分)“世事的喧闹”一指外界环境的嘈杂,二指现实社会生活中浮躁的心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9.(4分) 赞颂了孔子思想、孔子学说(1分)的超越时空(1分)而历久弥新(1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1分)
20.(4分)答案提示: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本文涉及的艺术手法较为典型,包括象征、对比、拟人等。
答案示例: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用“森林古柏”象征孔子的精神和学说,从而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
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本文倒数第2段和第3段将帝王祭孔和市民祭孔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两者祭孔的不同目的。
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指出具体手法1分,举出例子1分,回答作用2分。
21.(6分)不可以,(1分)因为本文不重在记游,(1分)而重在强调孔子精神、思想、学说历久常青,(3分)以“精神之树”为题,可以更加凸现本文的主旨。(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六、12分。
22.(4分)①标榜(夸耀、吹嘘),②挺直,③桥却稳重,④剧烈的震动不能把它摧毁
23.(5分)答案示例:
包容
圆,就好比一个谦恭、平和的老者,不急不躁;方,恰似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有棱有角。做人少不了要有棱角、有勇气,但更多的时候,不妨在你的直爽中吸收些圆的气质——包容。
24.(3分)参考答案:盲目地模仿别人,只会自讨苦吃。
七、60分。
25.作文评分标准参照08年高考说明。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尘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射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啊!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纷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饮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哀啊!